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人物访谈

阎志:大武汉的光荣与梦想
2020-04-11 13:51:24   来源:


“每一份关切、每一份关注,都是武汉重新振兴、恢复繁荣的动力。”4月8日是武汉解封首日,晚上7时30分,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现身亚布力论坛【空中亚布力】直播节目,向全国200多万网友动情推介武汉,介绍武汉光荣的城市历史和复兴之梦,表达对城市的深厚情感和坚定的发展信心,希望大家关注武汉、投资武汉、旅游武汉,支持武汉发展。

 

当天,武汉刚刚结束76天的“封城”。根植于此,情感在此,作为全程参与战“疫”的武汉本土民营企业家,阎志动情说道,“如果封城是战斗,是防护,是奉献和牺牲。开城就是重启,是复苏,是重生与希望”。直播中,阎志致敬所有帮助过武汉的人,感恩逆行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也对助力湖北抗疫的众多企业家表示感谢。

 

回望武汉战疫历程,阎志一度哽噎:“武汉人不会忘记,这一切是怎么开始,又是怎么结束的。武汉人深深感激这段日子帮助过我们的人,武汉人深深记得那些陪我们熬过来的人,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没有熬过来的人.....”

 

疫情也让人们重新思考与城市的关系。阎志表示,当我们与这座城市患难与共,风雨相守,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更加深厚,更加生死相依,难以分割。他在直播中向全国、全世界的朋友发出真诚邀请,希望大家多来武汉投资兴业、多支持武汉发展。“如果你走过武汉的一条路,有过武汉的一个朋友,听说过武汉英勇抗疫的故事,请你支持武汉!”

 
以下为阎志4月8日在亚布力论坛【空中亚布力】的直播实录:
 
 
 

开城了!

 

今天凌晨,武汉正式解除封城,开城了!

 

从1月23日城门关,到4月8日城门开,这是所有武汉人难以忘怀的76天。武汉人不容易,武汉人不会忘记!

 

如果封城是战斗,是防护,是奉献和牺牲。

 

那么开城就是重启,是复苏,是重生与希望。

 

在武汉生活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世界其他地区“战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武汉人和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为世界贡献了至关重要的抗疫经验。

 

现在,我们正在重新把一座平安之城、健康之城、开放之城,还给中国和世界。

 

开放、自由和包容是武汉最根本的气质,生生不息、顽强生长是这座城市不灭的灵魂。这次疫情决不会改变武汉人的城市复兴梦想。

 

武汉从来不是武汉人的武汉,她是九省通衢的天元之地,她是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

 

我想此刻,她是中国牵挂、世界瞩目的武汉。而每一份关切、每一份关注,都是武汉重新振兴、恢复繁荣的动力。

 

城门打开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更难的是如何让人们打开心扉。患难时,大家搭把手,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开城后,武汉更希望能因为大家的到来,再度车水马龙,再度飘散着浓烈的烟火气息。

 

作为一个武汉工商业人士,我想通过我的介绍让您了解武汉光荣的城市传统和从来未曾改变的伟大雄心。我希望能通过这一小时,帮助大家读懂这座城,亲近这座城,爱上这座城。

 

 

 
 
 

第一篇

大武汉的不朽史诗

 
 
 
 
 

商城盘龙

3500年建城史

 
这次疫情抗击中,想必大家对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留有印象。就在武汉客厅向北几百米处的府河对岸黄陂叶店一带,3500年前的商朝先民在这里营建城垣,今天人们称做“盘龙城”。
 
盘龙城发掘出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完备的城邑形态,被视为武汉的“城市之根”。从盘龙城转运铜矿铜器开始,武汉货物流通与商业功能的雏形已经初现,武汉也是就是在盘龙城的注视或护佑下,开启了3500年的伟大建城史。
 
三国时期,“地当天下之冲”的武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阳的卻月城、武昌的夏口城相继兴建,武汉一带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军事堡垒和区域政治中心。
 
唐宋时武汉成为商业繁荣、水运发达的中部大都会。崔颢、李白等就在这一时期登临黄鹤楼,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地处中部腹地的武汉,背靠中原,南望湖广,西依巴蜀,东连皖赣,此后一直是中国经济地理与人文地理中心。
 

名镇之首

初显商业繁荣

 
明代中期,汉水改道,汉口兴起,三镇鼎立的城市格局正式形成。
 
这一时期的汉口,占据水陆交通枢纽,万商云集、商品争流,尤其以盐、茶、米、木、布、药六行著称,市面上充斥着天南海北汇集而来的货物,汉江码头30多个,泊船常年有二万四五千艘,形成“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光彻夜明”的不夜港。汉口以“四大名镇”之首名扬天下,出现武汉历史上第一个商业高峰。
 
正是南船北马、五方杂处的汉口,奠定了武汉开放的城市基因,使武汉成为一个因商业而伟大的城市,也形成了城市包容、宽厚的品格。
 

风气之先

“东方芝加哥”

 
 1861年汉口开埠,成为首批开埠对外通商口岸,外贸迅速发展,制茶、肉禽蛋加工、面粉等近代工厂陆续兴建,水陆交通和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汉口开埠时期是武汉商业大发展的鼎盛期,历时七十年之久,使武汉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大都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享誉国际。
 
汉口开埠后,商贸的繁荣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20世纪初期,入驻汉口的中外银行、保险公司等一度达250多家,为内地最大的金融中心,先后有15个国家在汉口设立总领事馆或领事馆。
 
1889年,张之洞督鄂施行新政,大兴洋务,兴办实业,改良农业,发展商业,改革金融,广开社会风气。汉阳铁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在20多年里生产了中国90%以上的钢铁,中国的近代重工业在汉阳迈出了最早的步伐。从1895年至1913年,武汉地区厂矿企业数量、资本总额仅次于上海,对内对外贸易额在全国一度占比高达12%,逼近上海。
 
武汉从身处内地的一个中心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开放性、现代性的大都会,完成了由传统形态向近现代都市的转型,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非常重要的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这个时期的武汉,是城市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我们后来谈到复兴大武汉,就是以这一时期的武汉为历史标高,重现武汉引领全国发展格局的卓越地位,恢复武汉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的巨大声誉和影响力。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欢迎大家到我们在汉口北建设的汉口商业博物馆里来看看,那里的500多件珍贵文物,会有能够更打动你的生动演绎。
 

辛亥革命

首义精神辉耀千年

 
 
如果大家有机会来武汉,可以到武昌首义路的南端,那里一组红色楼房。武汉人叫它红楼,它是武昌起义军政府的旧址。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就是云集在这里,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武昌首义的一声枪响,武汉成为“首义之地”、“共和之都”、“民主之城”。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为什么在武汉打响?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
 
作为“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华中重镇,武汉是重要的战略据点。经过汉口开埠和张之洞的洋务新政后,一批新知识分子产生。可以说,这时的武汉拥有了工商业、文化、教育、军队汇合而成的近代文明基础,也成为辛亥首义成功的前提。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为中国以后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到如今,打开任何一部中国近代史,我们都能看到武汉这个闪光的名字。
 

救亡图存

保卫大武汉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革命中,国民革命军1926年攻占汉口,武汉成为大革命浪潮的中心。1927年元旦,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宣布正式在汉口办公,并发布命令,划武昌、汉口、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国都。武汉成为中国革命文化与舆论的中心。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被冠以“大”为名号的城市有两个: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大武汉。“大武汉”之称由来已久。在完成于1919年的《建国方略》里,孙中山写道:要把武汉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此外,武汉与上海一样都具备显著的地理独特性,位于中国地理心脏位置,无论经济、政治地位,还是现代化程度,城区面积之大,都是当时的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又一度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1938年秋天的武汉,成为中日战争的焦点,国民政府的作战指挥机构都设在武汉,是事实上的临时首都。武汉保卫战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上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它大大消耗了侵略者的有生力量,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1938年8月,武汉举行“保卫大武汉”歌咏大游行,数万人在音乐家冼星海的指挥下,齐声高唱《保卫大武汉》!武汉,吹响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号角!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每当武汉面临危难的时刻,“保卫大武汉”都会成为最响亮的口号,激荡人心。这次抗击疫情也是如此,包括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广大居民在内的全体武汉人,发挥了团结英勇的精神,再次展现了英雄城市的气概。
 
这让我想起,武汉之为武——汉,就是因为武汉从来都是一座孔武有力而不是绵弱无力的城市,是一座尚武的、刚强的、从不轻易屈服的城市。每一个武汉人面对危难不言退缩,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武汉保卫战期间,一批民族工商业人士倾其财力、物力支援抗战。“中国船王”卢作孚拿出公司所有船只,冒着敌机轰炸,从武汉和宜昌抢运270万人、弹药武器30余万吨、运送军粮11万吨和大量工业物资向四川、重庆撤退,对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民族资本家保家卫国、挽救危亡的典型。
 
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亚布力论坛的众多企业家朋友积极助力湖北抗疫,向湖北战疫一线捐赠各种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同时发起了助力湖北经济恢复的行动,优先购买湖北的日用品、农产品等各类产品,助力湖北武汉经济回暖回春。这展现了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对湖北武汉的深情厚谊,这里向大家对湖北武汉的慷慨援助和鼎力支持再次说声感谢!
 

老“武字头”

武汉工业的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整个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武汉就此迎来了历史机遇。
 
凭借自身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武汉承载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的一大批重要投资项目,国家在汉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重工业企业——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也是新中国最大最好的工业项目。
 
老“武字头”重点企业扛起了武汉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脊梁。从1959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四位。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江音响、荷花洗衣机、红山花电扇、希岛冷柜、莺歌电视等“五朵金花”风靡一时,武汉轻工业引领全国风潮。当然,遗憾的是,这些品牌都因没有适应市场发展与竞争,早已退出市场。
 
但武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优良的工业传统和基础,仍然是城市能够尽快复苏的根本动力。
 

天下第一

500年商贸传承

 
还是在计划经济的上世纪80年代,汉正街敢为人先,成为改革开放的尖兵,当时就有“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的说法。
 
1979年9月,武汉市政府决定,恢复汉正街中断了数十年的自由商贸传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当年年底,武汉市政府向全国首批103名个体户发放了营业执照。
 
1982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天下第一街”之名逐渐远扬,成为中国经济开放、搞活的窗口和风向标。20世纪80年代,汉正街崛起,作为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领市场经济之先声。
 
受制于汉正街传统业态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要升级叠代,汉正街地区要转型成更为“高大上”的中央文化旅游区,传统批发业务正在搬迁到汉口北,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作为汉正街的承接地,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成为了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物资交易和物流平台。汉口北通过线上线下、内贸外贸融合发展,正在形成辐射内陆,面向世界的消费品集散中心。这次疫情过后,汉口北成为第一个全面复市的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为武汉恢复城市集散功能率先按下了启动键。
 
从岁月的沧桑中一路走来,武汉也经历过战争、水患、火灾,当然也包括这一次的瘟疫,城市发展也几经更迭起落。但无论是四大名镇之首,还是内陆最大商业中心的“东方芝加哥”;无论是首义之城的光芒,还是武汉保卫战的炮声;无论是武字头的脊梁本色,还是“天下第一街”的创新精神,都标定着武汉的历史方位和城市高度,彰显着武汉的世界性声誉。今天,我们重读大武汉雄伟的史诗,重温城市的历史坐标,正是为了跌宕起伏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带来更多砥砺前行的勇气,带来重建荣光的信念与力量,带来对未来的信心与昭示。
 
 
 
 
 

第二篇

大武汉的恢弘梦想

 
 
 
 

1

复兴大武汉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曾三次提及“复兴大武汉”,是激励,更是鞭策。
 
武汉正越来越现代化。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聚焦下,武汉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区位禀赋等优势越发凸显,崛起了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诞生了多个国内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及互联网企业。
 
武汉正越来越国际化。从武汉出发,已开通直飞伦敦、巴黎、莫斯科、旧金山、悉尼、开罗等城市的60多条国际及地区航线,水港可联通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陆港可抵达欧亚大陆34个国家90个城市。
 
武汉正越来越生态化。上百公里的东湖绿道环抱33平方公里的盈盈湖水,总面积近600万平方米的两江四岸江滩滨水空间已建成,武汉园博园成为城市生态明珠,数年来全市全部166个湖泊划定蓝线一平方米都没有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显示,2018年武汉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全国第8位,在代表未来的科研能力上,武汉位列全球第19位,中国第4位。
 

2

大光谷  大车都

 
武汉源远流长工业血脉也不断激发升腾到新的高度。2010年11月,武汉市提出“工业倍增”计划,3年后,武汉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2013年的《武汉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武汉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制造业中心”。
 
“中国车都”是国家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聚集了7家汽车整车企业、12个汽车总装工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年产量超过170万辆,连续9年成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
 
“中国光谷”形成“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链,光纤光缆产销规模全球第一。
 

3

大临空  大临港

 
 
依托武汉交通区位优势,大临空、大临港产业成为武汉重要增长极和支柱产业。2019年末湖北省发改委规划,将在武汉设立27个临空产业创新节点,重点发展机场运营保障、航空运输、现代物流、高科技制造等产业。武汉临港产业依托武汉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港产城一体,发展铁、水、公、空相融合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及临港物流、制造产业基地。
 

4

大学之城

 
武汉坐落着门类齐全的89所高等院校,有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130多万大学生武汉求学,相当于武汉每10个城市居民中就有一个在读大学生,这样的规模和比例在全球首屈一指。
 
青年人才是城市的未来,是城市的发展活力。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两年来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增加了高质量人才储备,奠定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5

枢纽之城

 
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国际性交通综合枢纽。
 
以武汉为中心,形成了中国高铁“米”字网络,武汉升级成为中国的“高铁之心”,武汉成为链接东西、畅通南北的纽带和桥梁。
 
武汉开通的国内外定期航线198条,其中国际航线63条,形成了与国内、东南亚主要城市“4小时航空交通圈”,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
 

6

创新之城

 
2019年12月,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显示,在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中,武汉创新能力排名位居全国第五。
 
2017年,武汉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和院士专家顾问团,打通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武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四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与上海市并列第一。
 

7

未来之城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评选未来十大超级城市,武汉名列第三。武汉是一座富有无限想象力的城市。
 
武汉以高水平规划建设长江新城为核心,打造未来之城。“长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
 
武汉同时以长江为时空主轴,建设长江之门、长江之心,通过城市发展空间重构、新兴产业战略布局,重现武汉国际影响力,建设中国最重要的内地商业城市、世界级大都市。
 
历史的荣光镌刻了武汉人的记忆,“复兴大武汉”一直是心之所向、梦之所愿。尽管遭遇疫情,短时踩下了刹车,但武汉制造业优势、科教优势、区位交通优势、生态优势、开放优势等根本的支撑条件并未改变。武汉,仍然坚定地走在城市复兴的道路上,努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充满信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武汉必将重振雄风,会是一座依然伟大的城市。
 
 
 
 
 

第三篇

大武汉的秀美诗篇

 
 
 
 

1

宽容直率的城市气质

 
“大江大湖大武汉”是武汉山川形胜的写照,也是武汉人直爽、宽容、率真的个性气质的彰显。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武汉新洲“使子路问津”,问津书院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伯牙、子期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中华佳话,让武汉得名“知音之城”。1200余年前,诗人李白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因“江城”闻名于世。91年前,珞珈山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道,“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实乃办学的良好宝地。”武汉大学于是在此拔地而起。
 
我一直认为,武汉是所有的城市中最包容、最亲和的城市。清朝人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描写汉口:“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受城市地理和交通环境影响,南船北马、五方杂处的城市特点,使武汉呈现一种兼容性很强的多元文化。武汉开埠以后,大批的外国人涌入。武汉对外部文化吸收能力特别快。
 
曾有人形容,武汉人像长江一样宽广,武汉人像火炉一样热情,武汉人像波浪一样大气。很少有哪个城市的人像武汉人这般棱角分明,又给所有人敞开了开放、友好、包容的胸怀。
 

2

一城秀水半城山

 
四月的武汉,惠风和畅,春意盎然。最近大家都在直播带货,我今天也借这个机会,在这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带大家一起看一看武汉婉约柔美的水,钟灵毓秀的山,品味大美武汉。
 
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26年的湖北人,我向大家推荐几个来武汉一定要打卡的三个地方:分别是黄鹤楼、东湖、湖北省博物馆。另外,归元寺、古德寺、问津书院、木兰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东湖之于武汉,犹如有西湖之于杭州,密歇根湖之于芝加哥。在我眼中,东湖就是人间仙境、世界上最美的水景。在烟雨东湖,湖畔读诗,磨山漫步,从烟波霞光中眺望武汉,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大湖与邻湖顶尖高校深厚、包容的城市文化底蕴融为一体,成为现代化、生态化大都市的最美布景。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要来湖北省博物馆感受长江文明、荆楚文化,看一看距今七千多年的石刻人物画,享誉中外的文物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还有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精湛绝伦的青铜技艺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
 
在江岸区,有个神奇的建筑,名叫古德寺,融合了哥特式、古希腊、伊斯兰、印度、缅甸、道教等六大建筑风格,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被誉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第一次去的时候,古德寺精致、多元化的建筑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到了汉阳,就一定要去归元寺数罗汉。“归元”这个寺名源于佛经,意为归真、归本,超出生死的境界。数罗汉是该寺传统节目之一,罗汉堂有500尊罗汉的塑像,个个都塑得传神动人。传说数到与自己年龄相符的罗汉,就能感知命运。
 
少年时,我的父亲就曾带我来过黄鹤楼,不只我,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人都有大人们带领孩子登临黄鹤楼的记忆。岁月在流逝,黄鹤楼依然在那里。我想,这也是一些标志建筑、景观之于城市、之于我们人生的一种意义。期待着你亲临黄鹤楼,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诗意。
 
春暖花开,正是去木兰景区游玩的好时节,这里的湖、山、草原都蕴藏着木兰将军的传说,印刻着勇敢、智慧、坚毅、大义的木兰精神。我想这也是武汉人精神的重要源流。
 
当然,武汉景区景点景观远不于此,武汉很多老街区都令人流连忘返,很多历史遗存、风景名胜都等着你来细品。
 
武昌雅致,汉口浓烈,汉阳古典,道不尽的只有武汉的美。欢迎来到大江大湖大武汉,体验快意江湖、百味生活。
 

3

天南海北美食融于一城

 
武汉的菜肴可谓兼容并收,采各大菜系之优,而又能独具特色。我再带大家品味一下武汉美食。 
 
武汉人的每一天是从“过早”开始的,过年、过节、过生日,一个“过”字可见武汉人对这一顿早餐的重视程度。特殊时期,很多武汉人将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作为生活回归正常的重要标志。
 
三鲜豆皮、面窝、糯米包油条、糯米鸡、米粑、鱼汁糊粉、烧麦、欢喜坨、发糕、牛肉粉、小笼包、汤包、生煎包、馄饨……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与早餐的丰富程度成正比,那么,大家如果想幸福感爆棚,一定要来武汉!因为武汉的早餐品类可以一个月不重样,是名副其实的“早餐之都”。
 
这些美食中,又以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小桃园的煨汤、蔡林记的热干面、四季美的汤包合称武汉“四大名小吃”,被武汉人视作过早的首选。
 
说起武汉的名菜,也是不胜枚举。清蒸武昌鱼、红菜薹炒腊肉、黄陂三鲜、排骨藕汤、珍珠圆子、炸藕圆、油焖大虾、清蒸梁子湖大河蟹、鱼头泡饭、精武鸭脖等,每一道都回味无穷。
 
现在的武汉,烟火气正在逐渐恢复升腾,那座热情、开放的武汉,各式美食正在陆续登场,依旧等候与你的相遇。
 
我一直觉得,武汉的美是一种兼容并包,多元率真的美,既有古典与现代的相逢,也有是诗意与市井生活气息的交融。这里山川形胜、湖山秀美,包容博大的城市品格,丰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散发着巨大的魅力。热干面的浓香与梅花的清香,都是活色生香,商业街的叫卖声与珞珈山的读书声,同样声声入耳。武汉所有的美景、美味、善良直率的美好心灵,都不该被错过、被辜负。
 

4

风雪后的武汉  真诚欢迎你

 
风雪冰霜的凛冬已过去,武汉迎来了春天。在这个重启生机的城市,每一次鸟鸣,每一朵花开,每一次霓虹闪烁,每一个坚守岗位的人们,都让人感动不已,甚至热泪盈眶,这个3500年的城市如此生生不息。
 
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也是这次疫情中遭受了重创,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城市。城市的经济彻底复苏,社会心理的康复仍然任重道远。
 
刚刚过去的70多天,是武汉最艰难的时刻。如果你走过武汉的一条路,有过武汉的一个朋友,听说过武汉英勇抗疫的故事,请你支持武汉。请你来武大赏樱,来古琴台听音乐剧,来江滩公园漫步,来东湖绿道骑行,来户部巷过早,来万松园宵夜……
 
武汉人不会忘记,这一切是怎么开始,又是怎么结束的。武汉人深深感激这段日子帮助过我们的人,武汉人深深记得那些陪我们熬过来的人,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没有熬过来的人.....
 
武汉必将复苏,武汉必将复兴,新的城市繁华必将重新绽放!我真诚希望全国、全世界的朋友疫情之后,多到武汉来投资兴业、旅游参观,多多支持武汉发展!
 
大武汉重又张开双臂,欢迎你们!
 
再次真诚感谢所有帮助过武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特别是这次疫情中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特别感谢在疫情中大义支持武汉的各地企业家,特别感谢所有的志愿者!当然我要谢谢我们武汉人!再次谢谢你们!谢谢!
 
 

 

 
 

答网友问:

我们对城市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更加深厚

 
 
 
 
问:武汉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但长远来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您接下来会有什么公益计划或行动吗?您很关注武汉的城市文化建设,捐建过体育馆、博物馆和书店,这场疫情是武汉前所未有的,您会从城市文化层面做点什么事情吗?
 
答:这次疫情,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们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城市哺育了我们,成就了我们,也保护了我们。当我们与这座城市患难与共,风雨相守,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更加深厚,更加生死相依,难以分割。
 
穿过疫情的阴霾,我会续写我的《武汉之恋》,之前的四部变为六部,将小说叙述的时间维度延伸到这段正在发生的历史。之前,前三部分别是《梅花落,樱花开》《江水浅,湖水深》《春风起,秋风逝》。最近,我想好了后三部的名字,它们是《北方晴,南方雪》《白云引,黄鹤归》《城门关,城门开》。我想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一些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永远记录这段不容磨灭的历史。
 
问:疫情不可避免对武汉招商引资造成影响,当前武汉正在打第二仗——经济发展,对企业而言,您认为疫情后的武汉有哪些机会?武汉自身做哪些努力和改变?
 
答:武汉是非常适合投资的地方。在我理解,很适合发展“新贸易方式”、“新制造方式”、“新生活方式”等产业新形态。武汉是九省通衢的天元之地,有着深厚的商业传统,所以坚定不移打造中部强大市场,建设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依托武汉坚实的商贸传统和得中独优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产业互联网应用,加快构建和拓展以区块链为平台底层,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支撑的新贸易方式,构建中国重要的供应链管理枢纽,应该是有很大的机会,这需要很多企业共同参与。
 
武汉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武汉的光电子、智能制造、数控机床、新一代汽车等高端制造业都有很好的发展条件,特别是推动传统制造向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制造业转型,从而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制造方式,这里面机会也是非常大的。
 
疫情发生之后,大家更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生活。大家被关了这么久,封闭了这么久,可能对田园生活有着新的向往。武汉和周边地区宜着力构筑“农、文、旅、体、养”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各地生态优势,发掘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项目,构建新的生活方式,也应该也有巨大的机会。
 
武汉是一座富有年轻活力,又有包容品格的城市,是创业、创新、创造最好的地方。前两年武汉市提出“双招双引”,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会产生巨大动力、潜力和巨大市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小米等企业在武汉设置第二总部,腾讯、华为等设立研发中心。这样的武汉期待大家投资,也需要大家投资,也值得大家投资。开城之后的武汉会保持城市既有的优势,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对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