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人物访谈

阎志:财富创造者的诗人情怀
2017-10-23 14:00:16   来源:

                                                                      文|  汪旭明 
 
阎志,1972年出生,湖北黄冈罗田县人。现任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主编。个人财富135亿元人民币,2016年位居胡润中国大陆富豪榜第177位,多次问鼎湖北首富。
一个青年,他不仅把文学当成生命中的“恋人”,又把文学当成创业中的情怀。他用诗人的浪漫和诗人的梦想,铸就了人生的辉煌。2012年,他创造出了以12亿美元资产排名全球1015位,成为福布斯全球第一个荣登福布斯富豪榜的湖北企业家,从而问鼎湖北首富。他就是中国著名诗人、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先生。
1972年7月1日,阎志出生于湖北罗田县一个盛产板栗、但十分贫困的大别山乡村。他是家中独子,有5个姐姐。出生时,算命先生说他是“五朵金花一树独红”。那时,父母真希望他一生能红火并一跃成龙。
高二那年,父母双双生病,阎志被迫退学回家照看多病的父母。待父母康复后,他将接替父亲的职位到林业站工作。他的工作是刷宣传标语,因为他有文化,这在林业站是人才。后来,因为他年青,组织上又被派进深山做林业勘测。天天钻森林,爬山坡,工作十分艰苦,生活更是单调无味。
尽管在现在看起来是没有任何乐趣的生活,阎志却热爱自己的工作。进大山,听林涛、闻鸟鸣……别样少年,有着别样少年梦,在他心中总是泛起诗的涟漪。
业余时间,他写了《父亲的山林》、《风的线条》、《谛听森林》等关于大山和森林的诗歌。
诗就是阎志的情怀。有梦的孩子多诗意,他在诗中催生了梦想。他创作的许多诗歌,因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空灵的思绪,在全国多家文学期刊发表。
1992年,阎志的诗文被时任黄冈地区群众艺术馆的刘醒龙发现,于是他被引进《鄂东文学》担任编辑。谁知文学这个犹如多情的女孩,总是向阎志含情脉脉,阎志一头钻了进去。但文学的美好,与生活的无奈,总是相去甚远。两年后,那份地方小刊因经费困难,休刊在即,他只有另谋职业。
1994年,他口袋里只有200元钱,只身漂泊到武汉,只想找口饭吃。但诺大的武汉,哪里去找工作?那时找工作没有像现在这样公开求职,他只有通过熟人找关系。
在武汉他举目无亲,谁认识阎志?阎志又是谁?无人知道。弹尽粮绝,四处碰壁时,又是刘醒龙向他伸出援手,将他介绍到当时地处汉口的《市场时报》做一名编外记者。
在黄冈当编辑的梦夭折,对他多少有些打击。于是他更加珍惜在报社这份工作。尽管工资不高,但他很努力,每天跑市场去采访,熬夜拼命写稿。他要为多拿几个钱,为尽快转正而奋斗。他多么想在武汉站稳脚跟,成为一个真正的武汉人呀。
然而,残酷的现实说来就来。阎志他只是命运的弄潮儿,也是命运的弱者,因为他不是命运的强者,所以也无法抗争。没有几个月,他的户口无法转正,住所无法安身,阎志便成了报社裁员的对象。他又一次受打击,又一次被生活抛弃……
离开办公楼那天,他强忍着内心的五味杂陈,真想号啕大哭一场。有泪不敢流,阎志选择了坚强!带着在报社打拼积下的2000元,再动员两个朋友凑足8000元,他开始创办“蓝白文化传播工作室”。他暗下决心要当命运的主人,要为自己打工。
工作室开工了,策划的首个方案是“武汉老字号”,他希望将武汉百年老店作为历史品牌进行宣传推广。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赢利模式,因而没有赚钱,投入的钱反而打了水漂。又是一次伤心,阎志很想哭,自己的钱没了不要紧,他着急朋友的钱“玩”没了,这让他债如泰山。
山穷水尽,一无所有,但他庆幸身边还至亲的的女朋友。那天晚上,女朋友温情安慰他,要他振作起来。他感动地用兜里仅剩的10元钱将女朋友送回家后,自己却一个徒步在街头……
接着,他再次“卖身”,想用8000元为一家广告广告公司搞策划,但人家只给他4500元。就这样,他用几个月的“卖身”时间,归还了朋友的钱。
三次失业后,他那点诗人情怀又飘然而升,他委身在当时叫《良友》的杂志当编辑。第一个月拿到500元工资,在他还没有来得及高兴时,杂志社领导对他说:“阎志,其实你不值500元,我发给你500元很冤枉!”这话已是明确要他离开。
阎志当时才25岁。在经历了太多的失业磨难后,他的内心比同龄人似乎更坚强。他又一次抑制着心中的不满,含着屈辱的泪花洒落在街头。
用阎志现在的话来诠释:如果没有当年别人说我不值500元那句话,我也可能就没有今天,如果他当初给我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可能还混在那里不会出来。”阎志回想这段往事时,总是说感谢生活!      
命运总是爱戏游人生,离开那家杂志社后,阎志将自己关在出租屋里,翻阅着报纸的文艺副刊。90年代,人们视娱乐为快乐之事,对香港四大天王追逐有加,但人们又不能全面知道一个明星的故事。于是,他想写明星传记,锁定歌坛王子刘德华。经过日夜文字煎熬,20多万字描写刘德华的《天若有情》由一家出版社出版。阎志的文学才华和努力换来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2.5万元稿费。  
1996年,曾经裁掉阎志的《市场时报》因为经营不景气,准备出卖广告版面。尽管发行量很小,无人承接,但阎志敏锐地从中看到了蕴藏的商机,他果断承包报纸的家电广告专版。在VCD和卡拉OK疯狂的年代,他与当时的新科、爱多、万利多等品牌展开营销合作。他大胆买断武汉14家媒体的家电广告代理权,开创了中国第一家专为VCD机刊发专版广告的先河。从此,他在武汉广告领域牢牢站稳了脚跟。
接着,他又看到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誉认识上的差距,他又与全国50多个品牌的商家联系,推出特约经销门店推广活动的代理权。那时,他忙着制作诸如“爱多特约经销商”的铜牌,天天又汗流浃背、面带微笑地蹲着三轮车,在汉口前进四路商户悬挂铜牌。
付出就有收获。阎志从代理广告和特约经销铜牌业务中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又开始思考向实业出发,希望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实业家,以实业来造福人类。他先后投资收购了一家纺织厂,紧接着又新建了两家纺织厂,准备用了两年时间构建卓尔棉纺产业。他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了,被誉为湖北“棉纺大王”。
2004年春天,他开始在武汉市内物色总部办公大楼,但始终没有找到。巧合的是,很多朋友也在委托阎志寻找办公场所。“大家都找不到路,为什么我们不能铺条路出来呢?”阎志萌生建设武汉总部基地的大胆设想。
当时,总部经济还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专利。但骨子里那份舍我其谁的自信,让阎志不再迟疑。阎志发现,99%的地产企业都在做住宅,却没有一家企业专注于企业需求、商户需求。于是,他想到为企业做独栋办公楼,并倾其所有,在盘龙城找到一块地。
那里还是一片荒凉,无人看好有企业愿意在这里办公。为给项目寻求理论支持,阎志邀请武大经管学院院长陈继勇等一批专家,策划了“总部经济论坛”,为项目赋予一个精准定位——中部第一家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发展武汉总部经济,建设武汉总部基地。2005年夏天,占地700亩的武汉首个总部基地“第一企业社区”在黄陂盘龙城开工。几年后,100多家知名企业的全国或区域总部相继入驻,第一企业社区形成了家电、机械、文化、科技产业的集群。
曾经有温州炒房团造访第一企业社区,提出一次性成套购买多栋总部楼。阎志衡量利弊之后拒绝了他们,“如果我卖给投资者,这里就会变成一个空城,不会有人气,总部聚集也就无从谈起”。推掉这笔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大单的时候,阎志身上已经显露出日后一以贯之的成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如今,知名品牌武汉总部都到这里买楼办公,阎志的产业地产理念大获成功。国内业界评价:从未涉足过地产的阎志,在江城武汉创造了一个总部经济神话。
从第一社区的开发过程中,阎志真正领悟了开发的商业属性和价值属性,只有具备这两个属性,地产开发才能成为社会永恒的宝库。在他眼里,武汉市最大的优势是交通区位,最深厚的传统是商贸流通,最需要改变的是市内一些老旧批发市场。于是,他又请来专家把脉,专家们提出在汉口北部地区打造专业市场集群。
在武汉市场政府还没有提出汉正街迁移之前,阎志以诗人般的思绪,为武汉梦想了一个汉口北。那时,他考察过全国很多小商品批发市场,认为汉正街市场非得重建。媒体曾多次报道汉正街因线路发生重大火灾,因交通堵塞造成人车等事故。每看到一次报道,他就要来到汉正街考察。来的次数多了,他心中的想法油然而生:再造一个汉正街。 
再造一个汉正街的蓝图萦回在脑中,他奔于找地、找地……黄陂政府又向他张开了双臂,在盘龙城圈定一片土地。有了政府的支持,阎志开发商业地产的决心就更大了。但阎志反复琢磨:曾有“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迄今已有500多年的风流历史,如何定位新的汉正街?他认为不仅要保证汉正街的历史源源流长,更要发挥扬汉正街的商业文化。他以诗人的智慧,让新建的商业城定名为:汉口北。即地理指向明确,就在汉口的北边,同时,丝毫不损汉正街的历史韵味。
“汉口北”的名字由此而来。
“汉口北”的开发则是全新商业模式,卖一部分商铺,以获得现金流推进项目,同时持有大部分物业来实现对项目的主导。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美化,也为了广大商户的长远利益,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先做事,再用行动去取得政府的支持。
2008年,卓尔控股正式进军汉口北——当时连武汉地图都找不到的地方。此时的阎志,正经历着从商以来最艰难的时刻:只有一条主干道,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得卓尔来投入建设。当时,各家银行认为投资风险巨大, 纷纷停止合作……在几乎所有人都看不到路在何方的时候,阎志再一次显示了他的远见与执着。他把之前做广告、做第一企业社区等赚到的钱都投了进去,还卖掉几个正在赚钱的项目,倾其所有,倾尽全力投入汉口北项目。  
从规划开始,汉口北就定位于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消费品交易与物流平台,同时也是业态最领先的第四代专业批发市场:除具备批发、零售功能外,还拥有强大的交通物流网络、完备的电子交易平台、健全的信用保障体系和便捷的生活配套等一系列配套附属功能。
建设汉口北需要上百亿资金,钱从何来?政府不给你拨款,银行贷款有限。阎志想到了到市场上融资。他把第一社区作为卓尔业绩的支撑点,把汉口北作为融资项目平台。
然而,企业上市融资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考验企业的发展后劲,更考验企业的战备。没有钱,汉口北就只能小打小闹,不会成为国际一流物流平台。他认识到:“随着沿海企业内迁、武汉中心城市地位凸现、武汉城市圈实施一体化,公用物业在武汉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是大势所趋。”,“当别的企业在做住宅地产的时候,我看准了产业发展和商贸平台;当别的公司盯着A股上市的时候,我看到了H股的潜力。”
香港上市,与国际接轨。阎志想到了,想到了就开始行动。为了在最快速上市,他花重金把长江证券投行部经理王丹莉挖来操作上市方案,聘请香港证券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做中介服务。 
2011年7月13日,卓尔发展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交易,公司总股本为35亿股,市值达108.15亿港元。持股85%的阎志以总身家91.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6.32亿元)成为IPO新贵。首次融资15.18亿港元,规模为2009年A股IPO重启以来14家湖北新上市公司平均募资额的两倍。
卓尔发展创造了多项第一:是香港主板市场第一只“武汉概念”股、第一只批发市场概念股。对此,阎志对个人财富表现淡然,对于汉口北他看得更重,汉口北有了建设资金这才是他最开心的事。阎志表示,此次所募资金着力打造以汉口北为核心的中国最大内需交易平台,全力繁荣汉口北,加速承接汉正街外迁转移。  
2011年8月,武汉市政府确定汉口北作为汉正街整体转移目的地。汉口北开始承担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武汉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历史重任,这一决定反到让阎志“压力山大”,他几个夜晚辗转反彻,脑海里在描绘“卓尔国际物流商贸中心”的蓝图。
同一片土地,从“黄陂南”转身“汉口北”,无意间契合了经济发展大趋势,汉口北写进了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有毅力的人。通过三年的努力,阎志从原来一片荒芜的旷野土地走了过来。如今,汉正街2万多家商户,经营着近几万品种的小商品,来自全国的客户不计其数。
几年的建设和打磨,时至今日,卓尔投资100亿元打造的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已初具规模:近20大专业市场投入运营,1.2万名商户在此安居乐业,其中承接了汉正街近万名商户的整体转移,到2013年市场成交额达200亿元。汉口北完全比肩浙江义乌小商品城。
 阎志说,卓尔作为武汉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一定要对商户负责任。“我们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开发项目,而是把它当成卓尔安身立命的,一个代表卓尔的社会责任,代表卓尔的发展水平的项目来做。”
事实上,随着汉口北进一步发展,区域优势进一步显现,未来5至10年,汉口北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50万人口的小城。“没有卓尔的坚持,就没有汉口北的今天。”黄陂区管委会领导总是感动地评说。 
从第一社区到汉口北,阎志经历了太多的困苦,也面对了太多的议论,更承受了无形的压力。“做企业,关键在于有梦想、有激情、敢创新。”阎志如是解读他的几次梦想与超越。
做别人不敢做的,做政府没有想到的,这就是一个企业家的魅力。
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到汉口北,第一反应就是卓尔,第二想到的就是叫阎志的一个人。作为卓尔的“缔造者”,阎志与汉正街、与汉口北、与千千万万商户们有着命脉相连,有着风雨兼程。
他飞翔着,并且是张着第一企业社区和汉口北两个丰满的翅膀,在荆楚大地上,飞姿十分华丽……(来源:湖北省楚商协会官网)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