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武汉网友力挺大拆大建
让媒体没有想到的是,大多武汉普通老百姓对于这类报道并不买账,甚至有人分析这是“一场阴谋”。“这是既得利益者总是希望利用先发优势打压追赶者。”在一个专门讨论武汉城市建设的论坛上,网友xoxo01认为各大城市之间的资源争夺引发了现在媒体对新兴发展城市的打压。“中国城市债务问题比武汉严重的大有人在,包括天津、重庆、成都、广州等等。只是看政策支持力度不同罢了。”另一位网友举例北京正在进行的上万亿治霾工程,“北京可以花全国纳税人的钱来治理空气污染,武汉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钱来发展城市建设?”
不同于南京民众对市政建设的反感,大多数武汉人对满城上万个工地表示“理解甚至骄傲”。“现在的确武汉三镇都在堵车,但只要熬过这几年,武汉就会大不一样。”在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张先生眼中,上万个工地标志着武汉正在大踏步前进。“我家在汉口,上班在武昌。以前上班需要1个多小时,自从地铁通车后仅需要半小时。”
搜房网关于武汉城市建设的调查 65%网友力挺“大拆大建”
自从90年代后,由于政策等等原因,武汉在近20年的时间里的发展近乎停滞。在不少武汉人眼中,这场自从2008年以来的“城建大跃进”只是在“补旧账”——大部分建设都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地铁、过江隧道、高架环线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规划显示,从2012年起到2017年,武汉将每年通一条地铁,达到共7条地铁线。而在北京、上海,地铁线路的建设已发展到10条以上。
市长回应:武汉债务可控 年内可公开
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武汉市长唐良智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正面回应到:武汉的债务是与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偿债能力相匹配的。
“我们的计算方式也许与西方不同,大家的担心也可以理解,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融资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与城市价值的提升为背景动态分析,从融资规模、结构、偿债来源来计算,武汉的债务是安全的、可控的、良性的、可偿还的。”唐良智透露具体的债务规模在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计后,可能年内对外公布。
唐良智表示,依照城市发展规律,每个城市难免都有一个集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期,也是发展历史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当下,武汉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必须搭建城市发展的功能支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否则会错过机遇,对不起“大武汉”的历史定位。 武汉会制定合理的举债规模,优化债务结构,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规律,并把资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率、用在该用的地方。中国城市债务主要是用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上,这与西方投入虚拟经济的债务并不一样。
“基础设施骨架要与城市定位相称。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必然要相应的基础设施骨架,这一点不容动摇。”武汉官方媒体《长江日报》的头版刊《干事业不怕有压力》的署名评论中写道。
中部崛起变崛起中部竞争
2010年,就在武汉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中部龙头“老大”的城市地位时,其他中部省会城市似乎并不太认同武汉的自我定位。
离武汉高铁车程仅2个小时的河南省省会郑州,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国家级中州经济区”的建设。郑州的城市定位为“中西部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建设中的“大郑东新区”,郑州城区发展还要跨过黄河,建设郑北沿黄区,建成郑州“三城”,直至形成郑州城市群,建成环郑州的“国家级中州经济区”。
不仅是郑州,长沙也在与武汉争夺中部中心的地位。“长沙要着力打造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引领中部地区的发展。”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在“2012中国中部金融中心论坛”中表示。湖南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直言:“(中部)各省都在争取领跑中部、率先崛起。中部崛起的机遇已演变成崛起中部的竞争。”
“城市建设发不发展要看中央政策支不支持。”武汉搜房网高级分析师亚麻表示,正因为这种特殊的中国国情发展模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瓶颈,也成为中国各大城市争抢资源及政策支持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就在前不久武汉“大临空”经济板块产业城规划公布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已于今年3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湖南省政府也正在申请设立长沙临空综合保税区的请示报告,并已获国务院办公厅批示,进入海关总署等十部委联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