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侵华日军即将攻陷南京之际,宋美龄随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她到重庆后,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大洋彼岸的美国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件的内容并不是请求美国援助,而是要求著名的综合性人文杂志《The Atlantic》(中文译为《大西洋月刊》)将杂志邮寄至自己的新地址——重庆总统官邸。身为中华民国的“第一夫人”,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竟然还不忘阅读一份来自美国的杂志,这件逸事一时被广为流传,让《The Atlantic》声名大噪。宋美龄的亲笔信在经过精心装裱之后,悬挂在《The Atlantic》办公室的墙上,历任主编皆将其视为杂志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份杂志有何魅力,竟能让宋美龄置国家危机于不顾,在兵凶战危的年代也念念不忘?
《The Atlantic》自1857年创刊于波士顿,它关注的核心领域是文学、艺术、科学和政治。每个时代,这本杂志都邀请最出色的作家执笔采写上述题材,它的作者名单其实就是美国文学界的名人录——从哈里埃特•比切尔•斯窦到约翰•萨勒斯。这本杂志也刊登了很多政治人物的文章,譬如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它代表着美国政界的意志和国策转变的方向。杂志专家利舍荣评论说:“他们(《The Atlantic》的发行人和总编辑)大胆地追求简练,坚持自己的传统,拒绝随波逐流,摒弃杂志行业华而不实的风尚。《The Atlantic》已经成为,也理应成为一本拥有至高采编品质和文学水准的杂志。”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早已成为大国崛起的一个象征。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作为重要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杂志,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杂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事实上,早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两三个世纪之前,杂志就扮演过“软实力”的角色。继早期的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期刊出版业先后趋于兴旺繁荣之后,美国成为后起的期刊出版大国,美国杂志和好莱坞电影一道,在全球文化市场长驱直入。一项评估结果显示,在世界最具影响的100种杂志中,美国占57种,并在前10位中占有8种。从这个意义上说,杂志就像一块试金石。一个国家没有世界级的杂志,很难说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同理,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同样也应该具有与其经济规模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以帮助行业转变形象、提升技术含量和服务意识、获取应有的话语权。
“在中国孕育出一流的房地产期刊”是一大批年青传媒工作者的梦想,他们具有更开放的眼光,更宽广的文化包容,更敏锐的市场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成长在一个更加重视文化发展,更加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迎接挑战几乎是他们的一种本能,因为没有事业理想和创造激情的人生,对于他们来说是残缺的人生。我们《武汉房地产》期刊在这股时代大潮中,也会奋力争取自己应得的一席之地,为提升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文化软实力尽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