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新政初期武汉楼市的观察与思考
2010-07-19 00:00:00   来源:

    4月下旬以来,新一轮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调控揭开序幕,这一次,跟上一轮调控有何不同?新政实施将近50天,武汉楼市影响多大?主流企业如何应对?地方政府调控细则偏软有何玄机?通过楼市最新成交数据与政策,笔者试图得出一些观察与思考的结论。

遏制房价上涨  调控初见成效
    自4月17日开始,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为目标的调控登场,中央政府层面新政绵绵不绝,直至4月底,第一阶段的措施方才结束。此后轮到地方政府陆续公布细则,如上海细则一波三折,截至5月底仍未有最终定论。由此,不难想象,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无论购房者还是企业,必然以观望为主。
    具体的看,4月份武汉商品住房成交13242套(包括主城区与江夏、黄陂、东西湖),比3月增长了66.35%,价格上涨2.96%至6311元/平方米。4月武汉楼市明显可以分为上下半场。上旬楼市火爆依旧,开发商采取“少量加推”方式,价格不断上扬,开盘卖光随处可见。而温州炒房团等在汉攻城略地的消息炒作,更让市场日渐癫狂,城区郊区房价继续上扬,在3月的楼市月报中,我们也已提出,调控只是早晚问题。
    果不其然,4月下旬新政 “众望所归”登场,首付与利率的大幅提高,杀伤力不容小视。2008年企业选择观望硬抗,本次调控武汉企业应对积极,首先是众多项目提前放盘争抢先机,4月开盘项目超过35个。几乎所有项目开盘价格都有松动,各种变相优惠增多,开盘销售率一般在60%左右,而对于一些按照原定价格或逆势涨价的项目,开盘销售率最低不足3成。对买房人来说,此前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如今可选优质房源增加,且价格还有商量,加之新政刚出台,银行信贷并未完全卡死,也催生出许多交易提前完成,多重因素推高整个楼市成交放量。
 
    5月走势体现新政威力,全月武汉商品住房成交8561套,成交面积101.40万平方米,分别比4月下降35.36%和25.47%,在销量下降同时,市场上局部局域促销打折增多,特别是部分新盘较周边房价下调明显,但全市未见大范围大幅度降价,因而本月成交均价能够维持在6230元/平方米,较4月仅仅微降1.28%。商业地产从去年第三季度之后,持续升温势头不减,由于商业地产影响不大,本地大型社区商铺、市内及盘龙城的产权商铺销售一直不错,成为市场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新项目没有老客户因素,如同股市“大小非减持”,成本低廉而利润丰厚,也是它们敢于杀跌的本钱。特别是一些热点区域,新盘往往能够推动区域房价迫降,2008年调控后期市场也有相似现象。从市场上看,后湖圣诚和园6000元/平方米入市,知音湖畔的湖墅观止低至3500元/平方米,美联奥林花园的精装户型均价7000元/平方米,清江山水销售均价5600元/平方米,盘龙城项目热销缘于“加量不加价”,一般都在3500元/平方米左右,少有超过四千的,汉口、武昌中心的部分项目,对于诚意购买者,最大可给出较报价低10%左右的折扣。
 
政府期待“软着陆”
    国务院前期的确对全国大中城市房价做了排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重庆等二线城市位于前十名。从既有情况看,北京细则最为严厉,停止了包括公积金在内的三套房贷发放,其它不少城市细则普遍“偏软”,并没有“落井下石”,毕竟政策从公布到产生实效需要时间,加上目前欧洲债务危机仍在发酵,对于国内经济影响还很难判断,一旦下手过重,难免又要出现“再度救市”的尴尬。
    根据相关报道,工、建、中、交四大行的房贷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商业银行能够最大容忍房价下跌30~40%,虽然这一结论尚有很大争议,但其背后传递的信息似乎也有针对性。因而,目前不管是房产税待批或者物业税试点,或者是其它层面不断提及的更严厉措施,都有警示升级意图,以触动市场主动求变,避免强硬手段导致的暴跌。
    总而言之,走一步看一步,也是政府的心态,上海、重庆等地调控细因为涉及房产税等相关内容,一波三折扔悬而未决。虽然目前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已经遏制,但可以确信,一旦调控效果不能持续,或者有反弹之势,包括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手段将接踵而来。
    目前武汉的二套房贷已经严控,三套房贷门槛提高,但并未完全停贷,公积金政策没有任何调整,措施较为温和,地方管理层呵护心态可见一斑。虽然4月楼市成交量和价格上涨,但进入5月以后,降温趋势已经形成,目前武汉楼市成交量与价格稳定性强于全国大多数城市,如能避免大涨大跌,实现软着陆,对于城市经济发展与市民安居乐业,无疑都是利大于弊的一件事。

企业应对策略更宜个性化
    政策调控下市场量价变化有无规律可循?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上轮调控过程,或许有所借鉴。2007年9月调控政策公布之后,成交量与价格短暂冲高,达到1.2万套与均价5800元/平方米,其后恰逢春节前后罕见冰雪影响,成交量与价格迅速探底。其后2008年成交始终低迷,单月成交在5000套以下徘徊,而价格则在5500元/平方米上下波动,到2008年10月,楼市成交不足4000套,而价格降至4700元/平方米低点。受外围金融危机影响,楼市调控中断,11月1日,中国救市行动全面展开,自此,进入十年一遇的2009年报复式反弹。
 

    通过此前几次调控进程看,作为二线城市龙头,武汉楼市发展与其它城市有共性,也更具个性。根据既往经验与教训,结合市场最新动态,以下提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
    1、 钱与地的问题。
    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收紧势头不减,股市状态不佳,房地产企业短期实现IPO几无可能,金地等上市房企增发也被迫终止。但仍有其它途径可选,如保利、恒大等大举发债,世茂、南国置业等采取信托融资,瑞安、北京首创等企业则转让部分非重点项目股权,另有一些企业引进项目层面的财务或股权投资者,未雨绸缪,全力保证企业资金链安全。
    土地情况则更加复杂。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多看少动是不得已的做法。但对于一些现金充沛企业,弱市拿地不失为一个策略,如新鸿基等港企,在地价先于房价下跌之后,依然大举吃进一些核心地段的优质地块。从武汉实际看,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旧城改造机遇,积极参与实现曲线拿地,福星惠誉、名流等企业都有斩获。另外,通过项目收购实现土地储备,规避土地转让的溢价税费,金地、恒大、卧龙等企业在武汉都有一些成功案例可循。
    2、 企业策略调整。
    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应考虑跨地区经营,多业态覆盖,这样,可以最大化解单边市场及单一产品的市场风险。今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已经成为众多品牌房企看重的“战略要地”,截止目前,包括福星惠誉、地产集团、百步亭集团、三江航天四家本土百强,共有19家房地产百强企业会师武汉,阳光100、联发、华侨城等都在去年进入武汉,而万科、万达、世茂等都加大了在汉投资力度。
    由于历次调控重点主要针对住宅产品,万科早在去年就提出介入商业地产,寻找下一个增长点;福星惠誉则提出逐步转型为住宅与商业地产齐头并进,三江航天在商业地产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长城建设也在今年宣布要成为复合地产开发企业,大连万达宣布要在武汉总计建成6个万达广场。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要评判自身实力与发展需要,不可盲目跟进,特别是在湖北即将开展商业地产物业税试点情况下,要多一些风险意识。
    3、企业营销层面。
    目前对于首次置业者,特别是90平方米以下户型消费,信贷优惠较多,企业可针对这部分群体,多推中小户型做一些主题营销活动。此外,在武汉公积金政策没有调整的背景下可考虑与媒体、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偏重内部的定向营销活动,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吸引资金实力强的改善与投资需求者。对一些大体量项目,价格体系不宜走极端,可采用不同产品搭配推盘,实现价格升价有序。
    此外,在市场僵持期,可在价格稳定同时,多练内功,多给产品做附加值,如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准,引进大型购物连锁,引进幼儿、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增设社区运动休闲实施,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可考虑赠送装修或者通过老业主介绍客户给予反馈,避免引起太大纠纷。
    在对外方面,可充分强调片区、地段价值,特别是武汉天河机场、高铁枢纽的对外交通优势,轻轨一号线、武汉地铁二号线、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等市内重大工程,重视未来内环、二环等重要环线的重构价值,对二七、鲁巷、CBD等新兴区域中心的价值挖掘。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