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完整地观看本轮金融危机从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发作,中国人要学很多。第一条就是:真正的危机不是房地产崩盘,而是房地产崩盘之后。如果房地产崩盘是危机的整出戏,北京还不是那么担心,如果像美国人给我们演示的那样,房地产崩盘只是序幕,事情就不那么简单。
所有人都在谈论那张《房地产市场崩盘时间表》,因为价格涨速已经令卖家也感到害怕,即使有人民币可能升值这张王牌在手,他们也不敢再加赌注,至少现在不会。相反,相当多的高端住宅投资者正在抽身离开,准备过一阵回来抄底。中国2009年房地产价格较2007年上次房价上涨时高出20.8%,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已经超过2007年下半年度的峰值,较小城市房价正接近2007年的前高点。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不把目前的价格水平当成泡沫。
对银行业而言,房地产市场是影响贷款质量的一个主要危险。当房地产价格飙升又突然下跌,除了会损伤房地产开发商和买房者,也将害了借款者。尽管银行监管部门公布的不良贷款总额不高(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6%),但北京不可盲目乐观。信息不透明造成外界和市场无法进一步了解真实财政运行,如果状况不像表面看来那样健康,总有一天,中央政府将不得不对银行实施救助,为不良贷款埋单。
一切与政府为救经济推动的贷款潮有关。据统计,中资银行2009年的贷款总额较2008年增长了一倍,达到1.4万亿美元。2009年底和2010年以来,贷款规模继续大幅增长。贷款潮不只肥了房地产市场。据信,地方政府建立的数千家投资公司从银行贷款,转手再借给当地企业,媒体估计此类贷款总额为8000亿至9800亿美元,美国西北大学一位教授更估计此类贷款总额高达1.7万亿美元。这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当时放贷热潮催生了2万亿至3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逼迫北京花了巨大的资金成本和可观的时间成本才料理干净。
现在,北京有必要再次重视并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控制。毫无疑问,缺少监管的大规模放贷可能导致金融体系某一天突然瓦解,导致经济长期陷入低迷。虽然有政府作后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仍需要严格监管,督促它们继续放缓贷款速度,采用更为严格的贷款标准,同时防止银行将贷款从其资产负债表上悄悄移出。我注意到中国央行已经敦促商业银行,继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努力做到信贷资金的相对均衡投放。
高级官员及其学术幕僚的表态显示,北京对危险有充分认识。此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公开表示,他已经注意到国内资产泡沫风险所带来的挑战,并称银监会正在严格管理购买土地交易中贷款的使用。而刚刚卸任的前中国央行顾问樊纲则强调资产泡沫比通货膨胀更可怕,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威胁,政府应对此加以妥善管理(他发表以上讲话时还在央行顾问任上)。
目前,监管部门正着手收紧信贷。央行已经上调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设定的2010年银行信贷目标也较2009年下降了20%,并一再警告市场,不排除动用加息手段。2月,中资银行发放新增人民币贷款较1月份水平减少了接近一半,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714亿元人民币。但愿这是激情得到控制的好的开端,没人想住在曾经市值上百万的房子里变得一文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