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评论:应遏止海南公共资源变相私有化
2010-01-11 00:00:00   来源:

 

地产业者的雄心抑或野心在南中国海迅速膨胀。

  上升至国家战略的海南“国际旅游岛”,被诸多分析者认为是对于当地房地产业的最大利好,其背后的逻辑线条也极为清晰:规划目标确立—基础设施投入加大—资源配置集中—生态环境改善—新兴产业提速—各方面需求增加—房价上涨。

  以“金砖铺地”之后促进房价飙升,再以飙升的房价收回大笔的投入,以此整体循环拉动GDP高速增长,这在中国诸多地方的发展模式中,已经构成了屡试不爽的“增长循环”,而其首先发起也首次败落的试验田,恰恰是海南。15年过去了,也许旧日的泡沫伤痛早已痊愈,也许目前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作为有力的支撑,然而,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看,针对海南这一亚热带大型岛屿,对于中国最美的碧海云天,更应该强调其对于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公共属性,而不该让其成为少数人专属享用的“私有奢侈品”。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海南的战略定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要“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并强调要“积极引导和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科学规划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打造“富有海南特色、高品质的星级宾馆、度假村”以及“避寒、疗养等不同需求的度假居住型房地产”,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意味着,推动海南房地产的主流方向,并不是所谓的“专属精英豪宅”或是为炒房客打造的“升值型美宅”,而是要一方面为度假者、旅游者建造出租型物业,另一方面则为本地居民建造保障性住房。

  现实已经对海南这一“全国人民四季花园”的定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海南在纬度上,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近,这些拥有绝美海景的岛屿,并没有一个采用凭借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住宅产业而拉动GDP增长的模式。美景是不可复制的地球资源,若为短期利益而将其变身为私属资产,无疑是对旅游这一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杀鸡取卵之举。

  少林寺“被上市”之说依旧萦绕耳旁,千年古刹运作上市之所以遭遇全国人民的非议,其背后本源就在于公共资产的私有化。人们对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敏感度更强,但对于纯粹的自然资源的“被开发”,尚未有更多的警醒。

  下一站“天堂”的愿景已现雏形,从博彩业的有望有限开放到免税岛思路的逐步成型,再加上海洋石油开发和造船业,海南的新兴产业支柱已逐步坚实。在“国人花园”的最重要支撑点中,有理由将“私属美宅”这一词汇忽略。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