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版“勾地制”试点的第一幅土地,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8-1商业商务用地或将成为全国新“地王”。昨天,该地块举行正式的公开推介,黄浦区有关人士透露,该地块估值90亿至100亿人民币。如果真有企业成功将其“勾”出,业内预计最终成交价会超过1997年湖南长沙92亿元天价拍出的新河三角洲地块。(11月17日《上海证券报》)
就此,不用说,近一段时期来包括上海在内的国内城市天价“地王”的频频出现,以及因此而生的房价疯涨的事实已经证明,“地王”的屡屡出现无疑已经是一个让地方政府“笑”同时又让工薪群体买房人“哭”的社会现象。而面对上述的上海版“勾地制”试点,以及其与地价所有的关系,就不能不令人觉得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权力行为。
首先就勾地与地价的影响关系来说,众所周知,所谓勾地,是指香港在1998年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为保证土地不流拍、不贱卖而推出的一项制度。具体是指由土地管理部门先公布“勾地”表,发展商如有相中的地,即可向政府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为购买土地开出最低价并缴纳5%保证金,而后如果申请人出价符合政府按公开市场价格所作评估,该幅土地便会以公开招标或拍卖形式出售。就此显而易见,当时香港推出之举的目的是为了托住地价。而与香港当时推出勾地制的情况不同,当前内地不仅不存在类似香港当时所面临的土地流拍或贱卖可能,相反却是有天价的地王不断涌向。所以在此条件下,上海有关政府部门引入“勾地”制并进行试点,目的是想稳定上海已有“地王”所创出的土地天价,可以说无疑是一种托市行为。而这样的托市行为,结果将可能会进一步吹大上海与其它城市本已居高不下的房价泡沫,并对国内当前经济造成危害。
其次就行政管理取向讲,由行政管理机关所有的社会角度所决定,应该说,行政管理机关的所有制度设计与安排,都应该、并且必须要以社会公共与公众福利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然若以此观点对照,显而易见,这次上海有关部门在当地地王频出的情况下推出“勾地”制,十有八九可能会在上海再一次创造出新的“地王”,并形成新一轮的房价上涨。而一旦真的出现这样的结果,虽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因此可创新高,然,这对面对高房价已经叫苦不迭的工薪群体买房人又意味着什么?并且同时也让人忍不住想问的是,这样的行政决策,或者说这样的“勾地”制试点,其所要追求的到底是谁的利益?对此,现在虽然还不明确,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即这样的“勾地”制试点不符合社会公共与公众福利最大化的行政应该追求的取向与目标。
就此笔者认为,无论以勾地制与房价影响关系,还是以勾地制与行政追求目标关系看,在当前土地与房价条件下推出勾地制,结果只可能成为再次刷新国内城市地价与房价的权力推手。而且,这对国内地价与房价走向来说,还应该是一种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