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中建不要忘了中海的痛
2009-08-04 00:00:00   来源:

 

29,广州东山广场的大堂将“投资中国建筑,共享财富增长”的横幅换成了“热烈庆祝中国建筑A股上市”。

  东山广场是中海在广州所拥有的少量的几栋写字楼之一。中海1994年建设的这一栋写字楼是中海在广州落地时最为重要的物业之一,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广州中海一直在这栋写字楼当中办公,直至2008年搬出。

自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中海成为中国内地最为重要,且最受尊敬的房地产企业之一。但中海进入广州的时候,恰逢中海进入内地不久,它在房地产行业甚至也是刚刚起步。这家在负责援港的国有建筑企业此前一直在香港从事建筑业,上世纪90年代之后,它开始进入香港房地产行业。

  随之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很快让中海陷入了困境,它在香港的房地产业务几乎陷于崩溃。随后,孔庆平入主中海,着手对中海的业务进行重组,成立中海地产,主营内地房地产业务。这是中海集团在其发展历程当中一次重要的业务调整,重组之后,中海的房地产业务的重心由香港调整至内地,我们方才看到今日的中海……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海异常幸运。事实上,多数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并进入内地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国营公司,能像中海一样修成正果的并不多见。此一方面与中国建筑的国有背景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海本身作出顺应房地产市场化要求的企业结构调整。

  写以上这些的原因,是因为中建股份A股上市之时,孙文杰称中建股份为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公司的单笔IPO,其坚定的认为中建股份上市之后不会像当初的“中石油”。

  事与愿违,中建股份上市后的股票走势并不像孙文杰所预料的那样乐观,而孙文杰似乎也忘记了为自己贡献主要利润的中海集团,其地产业务在更为强悍的市场竞争中也曾被扫地出门。

  中建股份的上市本来就充满了中国式的路径,这家在中国建筑集团基础上进行重组的建筑业巨头甚至成立不到一年就向发审委提交了上市申请,而且发审委居然也通过他的上市申请。

  此后,若不是A股市场低迷,证监会停止了IPO,中建股份几乎成为2008年股票市场上最大的“抽水机”。即便如此,当证监会重启IPO的时候,中建股份依然是第一被考虑的大盘股,其发行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障碍。

  在国家保护下的IPO荣誉远远不值得中建股份如此骄傲,中建并非没有教训。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