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房地产业内外最关注的问题依然是2009年房价是涨是跌?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货币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货币形态发展到信用货币后,货币自身价值已经失去。人们愿意持有信用货币的前提,是货币必须得维持其相应的购买力,即货币能购买到相应的商品。
2007年4月12日,周小川行长在湖南调研发表学术演讲时说,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低通胀,资产价格不是调控依据。周小川此演讲,其实就是对银行法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阐述,即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2007年10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小川行长却表示,央行是否选择加息政策,主要关注一般物价指数,但也会对资产价格给予高度关注,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
仅仅半年之隔,周小川行长讲话为何就会出现反复?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世界上至今难解的信用货币政策执行的困境。
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目标,具体体现在CPI上。然而,世界各国计入CPI的不是房价而是房租。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或作为信用的评判指标,是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偏爱,他们关注的是房价而非房租。央行眼睛盯着房租,而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眼睛盯着房价。当房租与房价出现巨大背离时,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免要跌跌撞撞力不从心了。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外汇储备从2001年年末的2121.6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年末的1.95万亿美元,最粗略地按1∶7.2计算,央行就需投放125124.12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虽然央行可以采取技术手段予以对冲,但对冲得了吗?
2007年12月11日,在参加《财经》年会“2008:预测与战略”时,周小川行长曾坦率地表示:对于过去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双顺差的程度和发展速度,坦白地说,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如果对冲不了,或者不能完全对冲,人民币的发行还会是现代信用货币发行所要求的从根本上讲应以商品物资保证为依据?进一步说,我们保证得了人民币的发行原则,但我们保证得了美元的发行原则吗?
如果货币发行不能以商品物资保证为基本依据,那么这样的信用货币就只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三种职能。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的职能至少已部分失去。
货币一旦失去了价值尺度,其所衡量的商品价格,还能有个“准”吗?这就好比一杆秤,如果秤砣忽轻忽重,其所称量的物体重量,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
今天,我们遭遇的是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关注货币的价值尺度应该比讨论房价的涨跌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