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7月10日周四  请调整您的计算机日期!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该摆脱“土地财政”了
2009-02-17 00:00:00   来源:

 

最近上海“炒房区长”被判刑成为了坊间话题,加上去年爆出来的重庆规划局部分官员落马事件和其他一些建设、规划部门出现的腐败案件,人们清楚地看到地方政府对土地经济的过度依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依靠土地增值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几乎成为了地方发展经济的最主要动力。安邦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第二三产业GDP总和增长1%,需增加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为1186121.77公顷;其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房地产投资便高度依赖土地供应——房地产投资增长1%,所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均为577447.9538公顷。我不知道大家怎样想,反正我看了这些数据是心惊肉跳。这种相关性显示出来的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和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都有着极大的依赖性。我们未来的城市几乎将无限制地扩大、扩大、再扩大。

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别的事情上,政府是会出来喊停的,因为政府是要监督公共资源使用的,但在土地这个问题上,政府丧失了监督者的地位,这就让土地的滥用及无止境。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土地承担着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任务。而且由于政府垄断了土地供应,得以较低成本供应土地,然后通过市场拍卖的方式获得高额回报,这就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被推向了灾难性的极端。有资料显示,2007年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不过2.3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各地政府最重要的预算外收入,地方财政逐渐退化成土地财政。工业需要土地,房地产开发需要土地,财政收入需要土地,土地在满足这一切需求的同时,出现了急剧的总量萎缩和环境恶化。

  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守住不低于18亿亩这根“红线”。这意味着,依靠不断地“圈地运动”满足工业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已经是不可持续。随着中国耕地越来越紧张,中央对于“地根”紧缩的力度越来越大,房地产开发也会严重受控。现实清楚的表明,未来不少地方的增长模式,必须要变革,恐怕将不得不在土地之外思考经济增长的办法了。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哪个城市适应了、掌握了这个新的增长道路,哪个城市就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就会有机会成为当年的深圳。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