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过半,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发不容乐观。美国经济已陷通缩可能,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称,美国经济已失控。中国1月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亦显示通缩威胁,经济刺激计划显效更待时日。
在这一节骨眼上,房地产市场的前途迷茫自然是在意料之中。于是,各种官方、非官方版本的刺激楼市消费举措相继亮相,目前所知的就有购房落户、购房退税甚至发放房屋券等。
从出发点看,购房退税与经济过热或产业过热时期的“托宾税”在原理上是一样的,但作用完全相反。“托宾税”是往飞速行驶的车轮下撒沙子,用来增加阻力,而购房退税之类的举措则是低迷时期加入润滑剂。可见,在此时应用“调和”的药方,当属短期刺激政策。
而眼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购房落户政策,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只是各方的立场不同,理解也不同。反对者认为这是“短期救市,饮鸩止渴”;支持者则认为是“此项政策正好为中国户籍改革破冰”。
实际上,这些都属于“急病乱投医”。因为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来说,放松户籍并没有多大吸引力,因为那些买得起房的人,基本上已经有了“城市户口”的身份。而对于人满为患的中国特大城市、一线城市来说,现阶段政府一般来说不会出台松动政策,放开户籍的管理。
毕竟这涉及到城市公共空间和教育资源能否足够的现实大问题。所以,这个政策既没反对者说得那么可怕,也没支持者想得那么伟大。
至于有人提出发放房屋券,以期借力农村资产提振城市经济的设想,虽然也属于“好点子”,但终究属于走市场退步的老路,能不能执行也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提振楼市的政策够不够,其实不需太多讨论,因为我们要救的不是房价,而是购买力和销售量。也就是说,任何短期治标之策都是有副作用的,购房退税、购房落户等莫不如此。可见,在这一时期,我们切不可让政策陷入“多动症”和“依赖症”。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政策的出台,虽可大胆创新,百花齐放,但功效都应符合“治标之策”,尽量减少过后的“公共副作用”。
当下,房地产不能光靠“政策救市”。治本之策,应以行业自我救赎为主,那就是“降房价,促销售,回资金”,再加上减弱地方财政对“卖地”的过度依赖,令其回归到行业的基本属性上来。
比如,有消息称地方政府发债已有突破,这对改变现行财政收支模式、减少土地依赖或有裨益。
而从长期看,改变官员任期内的短期行为,促进住宅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则是本中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