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计划能否真正落实?”
“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群众呼声那么高,完不成任务没法交代。只要真正重视,落实的办法肯定有。”山东省建设厅厅长杨焕彩对本报记者说。
“2009年将是中国财政颇为困难的一年,保障房建设资金方面会不会存在问题?”
“资金方面确实我们也有担心。尽管财政困难,别的地方压一压也要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杨焕彩说。
“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困难肯定有,除了资金方面,土地能否保证供应也是完成计划的关键。”
2009年1月9日,杨焕彩代表山东参加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会议间隙,他告诉本报记者,中央首批拨付的资金,山东省将获得1亿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
这一天,会议室的另一端,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做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报告提出,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要着力做好九方面工作。其中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列九项之首,其次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官员表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2009年,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要把政府和百姓最关心的住房保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动。”杨焕彩说。
在已公布的各地建设系统2009年重点工作计划中,已有不少省市表示将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部分省市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杨焕彩说,2009年和2010年山东省计划全省每年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不少于5万套的经济适用房。用3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到2010年年底廉租住房保障累计达到十万户。
其中江苏、陕西、吉林、浙江、贵州、湖南、河南、福建、山西、海南等省明确提出2009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的具体规模和数量。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周岚同样提出了5万户指标。江苏省力争到2009年底,使5万户符合规定条件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买得到经济适用房。
山西省同样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工作计划的首位。山西省建设厅厅长王国正指出,山西将在2009年建设廉租住房250万平方米,以实物配租方式保障5万户城市最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基本需要;新建经济适用房400万平米,解决6.7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住房问题。
根据全国建设工作会议要求,保障性要以实物方式为主,结合发放租赁补贴,解决26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解决80万户住在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的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新增经济适用住房130万套。
130万套的建设量能否顺利完成?
“姜部长在会上说,130万套只是指导性的意见,各地视具体情况安排。”大连市建设系统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而大连尚未确定2009年廉租房建设具体数量指标,还将以经济适用房建设为主。“省里还得开会研究。”他说。
土地、资金问题仍是主要困难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问题,尽管地方政府有所担心,但是仍旧表示可以通过各方力量解决资金问题。
一个重要来源是住房公积金。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纳余额达到2.02万亿元,同比增长24.9%;而截至2006年,各地账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约有80亿元。按照5%的平均贷款年利率粗略计算,全国公积金增值收益可达100亿元。
“经济适用房建设资金主要靠开发商,政府减免相关费用,并不是太大的难题。”杨焕彩说。而就中央拨付的资金地方该如何分配,前述大连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主要以各地方申请为主。具体怎分配,省里还未通知。”
除直接建设以外,一些省市也提出了收购方式,将极大程度考验地方财力。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李子青指出,“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重点,建设或收购廉租住房280万平米,5.6万套,建设经济适用房597.08万平米。”
庞大的计划同时需要土地供应的支持。就此问题,国土资源部最近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同时明确提出对于纳入中央投资计划的城镇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县、市国土部门要加快供地,尽快落实到具体的地块上。
“从以往的经验看,如果是单纯向各级政府分配指标,容易出问题。”杨焕彩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正在研究如何保证保障性住房的供地。土地将会实行“点供”,监控单个项目,防止土地挪用其它建设。
市场冲击仍存分歧
“企业很难。”呼和浩特市一位希望隐去姓名的开发商对本报记者说,尽管呼和浩特市房价并未出现大幅度下降,年交易量也未出现重大下滑,但由于供应量过大,存量房过多,开发商出现了严重销售困难。据该开发商统计,2008年呼市供应量在260万平米左右,而年交易量不到100万平米,在建面积高达千万平米。
据呼市房管局透露的信息显示,截至10月底,呼和浩特市的经济适用房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共完成投资13.3亿元,施工面积达150.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9.5%和89.4%。
“大量经济适用房上市后,房子更难卖了。”他说。
但前述大连市负责人认为,保障房对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经济适用房毕竟供应量太小,廉租房供应的是困难家庭,商品房依然很贵,从以往的经验看不会带来太大冲击。”据其介绍,大连很多开发商都出现了停工、缓建和滞销等现象。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曾公开表态,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不会冲击商品房市场,不少低收入群体不再掺杂在商品房市场中,反而有利于平稳商品房市场的价格。
130万套经济适用房,对GDP增长有多大的牵引力?
国海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赵铎曾经做过粗略计算,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规模相当于2007年全国房地产实际完成投资额2.5万亿的12%,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对于上下游钢铁、水泥等行业将直接创造新的需求。
年均3000亿的投资规模相当于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的6%,基本建设支出的60%,平均每年1.6亿平米的供应,相当于2007年商品房竣工面积的27.6%,再假设这些保障性住房完全挤占商品房市场,则每年因土地出让金、开发企业纳税等减少的财政收入估计将超过1000亿,也就是说相对目前将产生约每年4000亿的财政赤字。
9000亿、130万、260万的数字是否科学?
对此,建设部一位官员是如是向本报记者解释:“这是一个指导性的数据,根据静态统计得来的。”1985年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为随后的房改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但随后一直没有进行全国性的城镇住房普查。虽然部分城市近年自己组织了本城市的住房普查,但统计标准各异,缺乏可比性。没有准确数据,就无法科学决策,这的确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