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24日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结论是,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有学者还在会上大肆炮轰18亿亩耕地红线。
笔者认为,炮轰18亿亩耕地红线的观点非常错误。
该学者认为,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有两个论据:一是国内已经解决了粮食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二是国外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即使不等于零,也是微乎其微的。实际上,其忘记了中国的一个最大国情——13亿人口。我国粮食产量确实取得了连续五年的增长,2008年总产量达到了10500亿斤,人均800多斤,成绩很大。这主要得益于中央这几年对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而且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这几年天公作美,雨水充沛,自然灾害少,自然条件好,也是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靠天吃饭”的状况。13亿人的饭碗还不是“铁饭碗”,最多能算个“木饭碗”。
至于其谈到的“国外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观点。把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寄托在国外和国际市场,是在拿13亿人的生存开玩笑。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粮食交易量才2亿多吨,而中国每年粮食需求为5亿吨,中国如果大量缺粮,谁供应得起?并且在特殊情况下问题会更加严重,比如当全球饥荒、战争、贸易争端之时。去年底今年初世界性粮食危机刚有苗头出现,大米主产区的泰国等国就开始限制出口,导致中国香港、美国、欧洲等地的市场抢购囤积粮食,同时非洲出现大面积饥荒。时过不到一年,一些专家怎么就忘记了呢?同时,中国粮食若依靠国外和国际市场,一旦发生贸易争端,可能成为对方谈判的筹码;也会引起国际粮价的波动;更遑论万一发生战争的情况。
该学者认为,耕地和粮食产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把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面积联系起来,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不许突破是错误的。他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产量增加了60%,而耕地是在减少的。粮食单位产量的大幅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但是科技再进步,土地的减少必须有一个底线。因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也是有一个度的,不可能无限地提高下去。
该学者认为,目前保护耕地面积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升,延缓和束缚了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几亿人口要进城不可能不占用农地。笔者认为,在土地国有化阶段,土地数量并不是决定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之所以不断攀高,主要是地方土地财政和唯GDP政绩导致的,并不是当前的耕地保护政策导致了土地价格高涨,进而导致房价上涨的。
笔者以为,炮轰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危害将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