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房改:被经济学家忽略的制度变革
2008-12-05 00:00:00   来源:

 

“这次改革的意义,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时间越长,它的重要意义越会显现。”

  19987,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座谈会上针对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实行货币化分房的改革这样说道。

 

  经济曲线无法解释的跃升

  “亚洲金融危机当前,政府认为住宅可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所以1998年房改更主要是拉动内需出发,住房问题也和宏观经济结合了起来。”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说。

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说,正是因为1998年的房改举措带旺了经济,若干年里中国GDP增长速度连续超过10%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房地产新一轮增长之猛烈,持续时间之长,超乎所有人的预料。与此同时,房地产在国民经济的地位迅速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8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出现了跳跃式的快速增长。19961997年全国住宅开工面积跌到谷底1亿平方米,1998年急剧跳升到1.6亿平方米,猛增近6000万平方米,当年就超过了1994年经济高潮时1.3亿平方米的顶峰。随后一路攀升,连续几年高速增长,1999年达到1.8亿平方米,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2.3亿平方米。房地产业呈现出宏观经济增长曲线无法解释的跳升。

  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认为,正是住房制度的深化改革,导致了房地产脱离经济运行曲线的超常规增长。

  “如果没有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的中国经济很可能像金融风暴下的其它亚洲国家一样会有一个很陡的下滑。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是住房制度改革挽救了当时的中国经济。在迄今为止所有的制度改革中,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制和90年代初的土地有偿使用可以与之相比。”赵燕菁称。

  据央行《2002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测算,200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1.3个百分点,再加上间接贡献率可达到1.9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房地产对GDP增长率的贡献高达26%34%。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延续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新对记者说,现在看来,当年住房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当时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所有政策。在一个下降的经济周期里,通过制度改革启动了房地产高潮和新一轮经济的增长。

 

  市场意识的注入

  房改至今,80%以上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产,在城镇人口大量增加的前提下,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升至目前的近28平方米。“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年增加1.02平方米,远快于全面房改前。

  “1998年的房改转折也才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真正开端,因为房改后,住房由国家供应转为私人、企业都可以供应,房屋产权可以持有也可以交易,房地产业才开始真正走向市场化。在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交易从不活跃到活跃,市场力量从弱到强,在传递房地产供求信息、配置房地产资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王宏新说。

  顾云昌还表示,房改也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居民的市场意识培养起来了,不再是以前的单纯等待单位分房。

  “任何改革不可能没有缺陷,但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而且也在不断解决过程中。过去十年政策过于市场化,保障缺位,所以下一步重点应是建立有完善的保障房制度的住房制度。”王宏新补充说。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