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和谐城市化亟需“可承受的住房”
2008-11-10 00:00:00   来源: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所短缺问题,成为了世界关注的议题。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改革与尝试也正在向前大幅迈进。

  在一场主题为“和谐的城镇化与可承受住房”世界城市论坛分论坛上,开发商代表、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认为,建设可承受的住房是推进和谐城市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有约10亿人——相当于全球城市人口的1/3,居住在条件恶劣的贫民窟中。根据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居住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穷人住所短缺的方案,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说,虽然各国都在谈论食品、能源和经济危机,但是住房仍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因为住宅是城市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设施。“政府要资助民众住房,让所有人都能付得起房价,而不是将这个问题全部推向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将近3亿人进入城市,并且如此庞大的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出现其他国家那样大量的贫民窟现象,这是一个显著的成就。而原因则在于中国有着五六十年的政府分房史。

  但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以后,保障性住房被削弱,直到2007年国务院出台24号文件,各地才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力度。可以说,中国的住房保障有10年欠账。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鸿雁教授指出,一个多数人能买得起住房的市场才是一个和谐的城市的市场。因为中国土地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住房不仅是个资源性商品,还是一个公共产品。因此,房地产行业更应该在推进和谐城市化过程中承担重要责任,兼顾社会公平。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也将目前的购房人群分为了完全支付能力的、局部支付能力和完全无支付能力的。任志强抱怨说,以往媒体只提他说的“商品房是盖给富人住的”,但是从来不提他的下一句“穷人的房子应该由政府提供”。他说,政府早该针对二、三类人群建立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住房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孙飞认为,前两年,由于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方面没有跟上,一些城市的房价大幅上涨,出现了比较大的泡沫。而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有利于平抑房价。他说,目前中国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仍然供应不足。而目前房价的下跌则是因国民收入与房价的严重不匹配而导致的购买力下降。

  当然,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也要控制适当的程度。“比例不能过高,不能冲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张鸿雁认为,各地政府应该针对现有城市当中的低收入群体的总量和低住房面积人群总量有针对性地开发经济适用房、控制市场的价格。

  而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中国的90平方米以下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投资增长都在30%左右,已远远高于其他投资。

  与会专家建议,各个城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设定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总量,最大发挥房地产的社会公平性、普惠性和福利性。孙飞认为,有30%的穷人能很容易地进入住房保障体系,住房公平就有了保证。

  中国占据世界1/5的人口,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为46%,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