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难去否认地产的冬天,但是我们同样很难去辨析哪些地产公司会在寒冬的河滩上轰然倒下。
理财周报试图通过多种模式给全行业做一个有效的辨析。
肤浅的行业数据
人们习惯了从行业上去看一些数据,我们首先来看一组。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在申万行业分类的地产公司中,我们研究排除了ST公司之后的剩余95家公司。
扣除经过重组而数据大面积失真的个别公司,全部地产公司三季度的存货同比增加了76.53%之多,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萎缩了32%。可见资金压力多么严重。
另外,在负债率上面,三季度的平均值已经比中报低12个点左右,而比去年同期要低8个百分点。这说明地产公司普遍地在收缩战线,回笼资金,归还欠款。那么是归还什么负债呢?
我们看流动比率这一项,由去年的2.3下滑到目前的2.18,说明短期负债压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有些公司像保利地产(600048,股吧)(600048.SH)那样回笼资金后立马偿还长期借款,但是也有很多公司像万科A(000002.SZ)一样,在流动性紧缩的环境中仍然在徒增短期债务风险。
我们习惯于,去寻找这一摞数据中的异类,从而加以研究,但在目前熊市中,风险已经演变成为系统性风险,整个财务报表可能发生多处溃堤。通过下面的简单分析,我们能明白传统的许多评判方法已经不科学甚至是失效了。
以万科保利为例:什么方法更为有效
万科是市场的龙头,现在保利雄心勃勃,从种种迹象看大有取而代之的潜力。市场总是以种种角度来判断二者究竟谁更安全,但结论常常相去甚远。
比如,如果单纯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保利为73.34%,而万科为69.66%,看起来保利要比万科付出更多的股东权益,几乎是一个财年的利润才能弥补这个差距。
但是资产负债率忽视了预收账款的重要杠杆作用,于是许多分析师,而且包括万科本身都热衷采用净负债率,即(有息负债-货币资金)/股东权益,而且万科向来标榜自己的净负债率大大低于其余地产商,从而拥有卓越的抗风险能力。
三季报的显示结果就是,万科净负债率为35%,大大低于其他几个一线企业保利(117%)、招商地产 (000024,股吧)(000024.SZ)(85%)和金地集团(600383,股吧)(600383.SH)(77%)的水平。
但是净负债率的缺点也很明确,那就是把无息负债排除在外,这笔债务终究还是要拿真金白银来还。
更重要的是,净负债率遮蔽了长短期负债的结构问题。因为长短期借债的压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潘石屹到处“兜售”其速动比率论。我们看万科的流动比率从去年同期的2.05下滑到现在的1.72,已经处于传统教科书标准下的危险阶段,而保利则从2.14上升到2.59,很安全。很明显,从这个角度看,保利应对短期风险的能力又要强于万科。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看万科的负债结构,其短期借款为4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为125.3亿,占总负债的21%,而保利地产短期借款只有1.05个亿,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仅2.84亿,占负债总额的9.6%。保利的流动负债比率只有12%,而万科则高达80%。
如果要倒推,则会发现万科的流动负债一直在增加,中报时为606.2亿元,同比增长34.27%,三季报继续增加73亿元。在万科高喊“拐点”的时候,这样的变化确实有些奇怪。
从这个角度,可以明白现在来分析地产风险,单一标准已经失效了。
大公司颠覆
同样,我们还可以使用应收账款、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等举足轻重的指标来进行判断,颠覆掉一大批明星地产公司。
根据清
尤其值得颠覆的观点是,分析人士通常使用规模来衡量熊市中最后的侠客,但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小公司似乎反而更容易存活下来。
实际上,在2006年—2007年的疯狂囤地运动中,很多企业资产规模以超100%的速度扩张,土地储备面积在千万平米以上的公司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特资源的大型地产公司。
这成为了今天他们重大的包袱,因为周转率大幅的下滑。比如万科就因为高价地而被迫大幅度的计提跌价损失;再如招商地产(000024.SZ),根据杜丽虹的测算,其在2007年资产猛增101%后,资产周转速度大幅降低,到2008年中期,现金减少到总资产的10%,根据中报的贷款结构,一旦销售减半,则立刻产生相当于总资产26%的缺口。三季报显示,其货币资金的比例也只有11.23%。同类的还有泛海建设(000046,股吧)(000046.SZ)、上实发展(600748,股吧)(600748.SH)、金地集团、广宇发展(000537,股吧)(000537.SZ)等等,在三季报中,他们的风险一一爆发出来。
相反,一些小公司却船小好调头,如绵世股份(000609,股吧)(000609.SZ)、亿城股份(000616,股吧)(000616.SZ)、华发股份(600325,股吧)(600325.SH)、天伦置业(000711,股吧)(000711.SZ)等等。由于其前期拿地不多,或者阴差阳错的失落,现在反而显得安全,他们的现金储备相当丰厚。
以Z3为核心的重估体系
说到底,我们仍然需要寻求一些有效坐标,来对地产公司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最终,我们借鉴了国外盛行已久的Altman教授Z值模型。建立了以该模型为核心的6个指标,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并最终呈现出本期的榜单,关于Z值模型的意义阐述,请见B8/B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