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对GDP增长贡献为负,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表面看来,政府的财政收入将因之减少,但其积极意义却不容低估——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还将还原土地价值本身,还利于民。
近十几年来,“经营土地”一直是一些地方官员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经营土地的冠冕口号下,卖地生财成了自觉追求和强烈的利益选择。与此同时,房地产业成了支柱产业,来自房地产的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极大的比重,在不少地方,仅土地这一项所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50%,地方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收入不是健康的财政收入,它建立在房价畸高的基础之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在征用土地时往往侵犯农民利益。靠出卖土地,政府部门聚敛财富,但这笔钱能否用之于民,是个未知数。
许多国家罕有把房地产业当做支柱产业,更不要说土地财政了。新加坡的政府收入9成以上靠的是经常性的税收;美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使用者付费和专项收益等。数字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早已达到55%以上。
由此,审视上海市楼市对GDP增长贡献为负,它并不令人沮丧,应是一个好消息。当然,这是被动的结果,而未必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也许摆脱土地财政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如果主动实现了华丽转身,必将保证经济增长健康、稳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