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经济评论:“地王”退潮 土地财政水落石出
2008-07-10 00:00:00   来源:

 

2008年过半,从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到北京,去年的热点“地王”纷纷“流拍”。土地市场迅速“变脸”,致使往日不赞成房价“拐点”说者,如今也感叹地价出现“拐点”。

    地价“拐点”的出现,首要原因是“炒地”已无多大油水。按理说,把钱投向土地是最保险的,土地应有稳定金融的积极作用。但我国土地的出让权主要在市县级政府,地方政府卖地后把钱存到银行;银行钱多了就要贷出去;企业贷了钱,再买地。如此互相推波助澜,土地“招拍挂”终变成了“拼高价”,“天价地王”蜂起。同样问题反复出现,表明“闸门”出了问题。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暴露出来的顽症,根子在于“土地财政”。目前,地方的土地出让收益大都超过财政预算的1/3,但这么大一块资金并未按规定完全纳入预算管理,不在人大监管范围内。6月初,审计署公告2004年至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审计结果,71.18%的土地出让净收益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失去监管的土地出让收益,成了“炒高”地价的“罪魁”。

    当前的土地出让金,主要是农地征用增值收益。按规定,土地出让金的纯收益至少要有15%用于农村,分配要向农倾斜,但实际上多被用于城建开发。结果,貌似“取之于农,用之于市”,实际上在城市里,除大马路、大广场外,广大市民并未直接获得多少好处。

    有人讲,“流拍”频现将使城建停滞、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影响远期住房供应。事实上,这种说法纯属似是而非。巴菲特说,潮水退了才看到谁没穿泳裤。“地王”退潮,暴露的将只是对“土地财政”的不合理依赖。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