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买房可打折,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但公务员买房最高可打到一折,就值得惊叹了。据上海媒体报道,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徐家汇,一个名为“帝景苑”的楼盘售罄数年后,由股东纠纷引发的举报显示了另一道“奇观”:约400户业主中,50余户曾获得一成以上的购房折扣,其中22名买家所获折扣高达三至五成。折扣买家多出自房地、规划、工商、公安等政府部门;部分银行和国企高管,亦有分羹。最新消息证实,上海市规划局有两名官员被检察机关调查。
越穷越应受到照顾,这一普世观念在当前的楼市里,已被颠覆为“越有权势越会受到照顾”。在开发商们的促销广告中,公务员、国企高管、医生及教师等群体往往可以享受百分之零点几的优惠。我们可以将此看作开发商鼓励目标消费群积极买楼的营销手段,但为公务员量身定设三五折甚至一折的优惠,基本可确定其与营销关系不大。
商品房对公务员的超低价贱卖,已不是个别现象。上个月,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翟校义在解释“公务员热”时,曾说到:“你有没有听过一些公务员,花4000元买2万一平米的商品房,就冲着这2折的买房优惠,没有人不会动力十足。”
根据资本逐利的天然属性,在当前商品房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开发商贱卖房屋不大可能是“赚钱赚得不好意思”从而良心发现。打折贱卖的最大可能,是为了获取高楼价之外的价值回报。假如开发商在贱卖商品房给官员的交易中,其期待的另类回报成为现实,则买卖双方均涉嫌触犯受贿罪与行贿罪,此时的交易行为不过是象征性的“假售”罢了。
毋庸置疑,我国法纪对贪污受贿现象的打击,已明显加大了力度。在此情势下,腐败分子也创造发明了一些隐性的贪污受贿对策。官员低价购买高档商品是一种。此外还有一种隐秘的方式也有官员尝试:将自己的字画或收藏品高价转让给有求自己的人。据《检察日报》
在上海“商品房贱卖给官员”的事例中,隐性贿赂的痕迹也非常明显。开发商被指曾改签土地合同,将开发项目由外销改为内销,仅此一项就获利数亿元。而获得这一利益的前提是打通了土地、规划、建设等政府部门的环节。种种迹象表明,开发商贱卖商品房给相关官员,有着重大的“权力回报”嫌疑。假设一套市场价为200万元的房子以一折贱卖,那么少付的180万元对官员来说,则是一种“权力折现”。无论超低价买房,还是超高价卖画,中间的巨额差价便是权力的折价。
在“住不起”的民间语境下,官员获取房屋越容易,也是普通百姓越买不起房的原因之一。因为,开发商“寻租权力”,往往会导致一些主管部门官员抑制房价时底气不足。尽管国家在权力寻租方面的惩处措施愈加严厉,但对于一些隐性的贿赂行为,尚存在警惕性不足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下列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1)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物品的;(2)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等物品的。”虽然已经出台司法解释,但在现实中,被查处的官商“假售”交易,比例却非常之低。
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的一次全体会议上曾提出: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有鉴于此,针对新的贪污贿赂形式,不仅防治教育要跟上,司法机关在打击隐性贿赂犯罪时也应严阵以待,这是司法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必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