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房价高不是青年教师流失根本原因 学校自身原因
2008-03-10 00:00:00   来源:

 

“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与房价差距太大,根本买不起房。”“我现在很担忧这个,这样下去会导致青年人才流失。”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顾秉林在谈到民生问题时,表示很担忧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36《京华时报》)

    顾院士对青年人才生活的担忧,令人感佩。可是,如果仔细分析造成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房价高外,更在于高校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导致青年教师群体的收入太低。

    近年来,高校不断传出薪酬制度改革的消息,通过这种消息,整个社会已形成教师是高收入群体的印象。一些教授,工资加津贴再加课题提成以及各类兼职,赫然已列入富翁范畴,好事者甚至已经排出了高校教授富豪榜。但是,大学中的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特别是难以独立获得课题、没有企业聘请兼职的青年教师,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有的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的讲师,一个月的收入全部加起来,只有1000多元,就是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月收入不到2000元的大学青年教师也十分普遍。

    收入低、生活压力大的青年教师,却承担着高校中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更令青年教师心理难以平衡的是,有行政职务、学术头衔的教授们,不但在学校中享受更高的津贴,而且可以比较轻松地获取各种纵向和横向课题,并从中提成,但他们自己往往并不开展课题研究,而是把课题分解给他们这些拿不到课题的年轻人。青年教师辛苦地研究,最终获得的只是很少的报酬。

    这样的付出和回报,让青年教师失去了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形成学术不平等的认识,转而信奉最为实用的“丛林法则”,等待自己也有行政职务、学术头衔那一天再求翻身;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则人在心不在,马虎应付学校内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多的到校外兼职,或去民办学校上课,或去各类培训中心兼职,甚至办起高复班。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薪酬更高的机会出现在青年教师面前时,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其实已经不用多说。

    大学留不住青年教师,不能只是把矛头对准房价,却不找自己的原因。现有的资源配置体系,过分强调资历,只有改革资源配置体系,以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为依据配置资源,才可能改变青年教师收入低的现状,也才可能让大学的教育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