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次讨论“责任地产”的座谈会上,建设部某位高官指斥房地产商:“一些企业的经营人员公开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群众意见很大,影响到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和谐。”然而,这种指斥似乎难以服众,因为,正是某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才把话语权让给了开发商,造成了买房人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该说的不说,便只能听任开发商的解释。每逢有大的政策出台或市场出现波动,也就是买房人最想听到政府部门权威声音的时候,奇怪的是,这时候大家听到的往往是开发商一家的声音。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媒体记者偏听偏信,而是经常会出现媒体记者采访政府有关部门被拒绝的情况。客气的说一声“现在还不方便表态”,不客气的直接告诉你“我们不接受采访”。而且往往问题越迫切,拒绝得越坚决。当初,一个极其简单的“套型建筑面积”的名词解释,就愣是憋了几个月,任由着各种解释满天飞。这种情况下,也就只能听任开发商的一家之言。再由并非专业人士的听众自己凭着参差不齐的知识去做参差不齐的解释。话语权自然就旁落到了开发商的手里。
该说的不说,还给地产“黑嘴”留下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使其成为开发商倚重的一支力量。在浮躁的学术气氛下,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权衡各种利益得失后,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开发商的理论代言人,在貌似理论的掩盖下为开发商的话语加分。二者互相配合,以致出现了“专家现身售楼现场,摇唇鼓舌,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各种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专家”的奇怪现象。
该说的不说还有另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凭长官意志,看起来慷慨激昂,现实却南辕北辙;一个是放一些马后炮,把非专业的买房人都能认定的事情做一个总结发言。这两点实际上都削弱了有关部门话语权的分量,反过来加重了开发商话语权的权威。
除了该说的不说,有关部门该做的不做,也增加了开发商的权重。最能说明楼市状态的是数据。而政府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或者过于宏观,或者失于速度。于是,一些由开发商赞助的研究单位的数据乘虚而入,但其能否客观公正令人生疑。其实,在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实时数据早就不是难点,随时变化的股市数据就已经实施多年。要求开发商的数据联网,让买房人随时可以查看全国、各地区、各楼盘的销售情况、成交价格等等信息该不是什么难事。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大大强化了信息的透明度,使开发商的很多“猫腻”无法实施,从而减少社会矛盾,更比非要开发商公布建筑成本、干预销售价格要有效得多,也更符合市场化的要求。而开发商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是弥天大谎自然会极大收敛。因此,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十分迫切。
政府有关部门说该说的,做该做的,管该管的,不仅会自然而然削弱开发商的话语力量,也会让大家看到有关部门勇于负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