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换一种心情看距离
2007-10-26 00:00:00   来源:

最近有一份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本市内环以内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933万元/平方米,逼近2万元关口。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一是有效供给不足,新建商品房的供需存在缺口;二是地价的上升带动了房价的上涨;第三,CPI指数的上涨和储蓄的负收益也加强了消费者对购买房产实现家庭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此外,股市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也使得一部分后续资金转入房产市场。

 

  其实,内环内的房价高了还是低了,这与一般普通购房者的关联度并不是很大,不管是新天地的楼盘卖五六万元单价,还是静安区的新房子已经找不到低于3万元的,大多数消费者与这样的高档楼盘不沾边。即使部分总价看起来偏低的老工房,也因稀缺产品而难觅其踪影,业主一般以出租求投资回报。

 

  住房消费总是存在的,除了居住功能,它的投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没有必要回避。一份最新的购房意愿调查也证明,随着房价的上升,多数购房者心理价位已突破万元大关,绝大部分被访者将在半年至一年内购房,在半年内打算购房的被访者占48%

 

  有意思的是,尽管人们对单价的承受力提高了,但对总价抬升的接受程度却相对滞后。有数据显示,购房者最能接受的总价范围在6180万元之间。尤其是第一次购房的购房者,在连续加息和房价上升的双重作用下,还贷的压力增大,因此可承受的总价上升不明显;而购买第二或第三套住房的改善型购房者则因为前一套房的资金垫底,对总价的承受度相对较高。

 

  尽管购房者对房价的认可度提高,但是,这样的资金承受能力和心理接受程度想要在内环内买房已经很难。在笔者的周围,谁要是购买了中环附近的房子就能引来啧啧的羡慕声,购买外环线附近的房子也从前些年“介远啊”的感叹变成对买房人的恭喜。

 

  为什么人们对外环甚至郊环附近的房子已经普遍接受,除了市中心房价上涨购买力不够的被动因素外,最主要的应该归功于市政交通建设,尤其是轨道线的增加和延伸大大缩短了这些地段与市中心的时间距离。

 

  地铁一号线惹火莘庄楼市已是楼市的经典故事,它的北延伸段又使宝山楼市从多年的沉寂中迅速崛起;九号线让松江楼盘的消化量陡增,整体的环境价值在交通利好的催生下充分被挖掘;还有偏远的南汇新场和临江新城,嘉定的安亭和嘉定新城,一条地铁11号线让上海东西的两端瞬间接近,那里的房子也纷纷跃入购房者的视线,成交一天比一天好。

 

  交通改变着购房者对地段和距离的看法,如今,没有人对住在宝山或者松江感到奇怪,甚至,笔者以为,周边与上海接壤的外省市的一些地方,购房者也不妨走一走看一看。一来是这些地方不过仅与上海隔一条路或者一座桥,比如吴江与青浦、花桥与安亭,地缘接近,单价落差好几千元;二来这些地方的交通不错,往往高速路网发达,与市中心的车行时间均在一个小时左右,还能享受上海发达而优惠的郊区公交线,像昆山花桥不仅能乘坐跨省市公交车,不久的将来还能搭乘地铁十一号线;第三,开发商也尽力营造“上海氛围”,除了用上海电话,还引进上海的医院和学校,生活配套设施做得也很齐全,如绿地在昆山开发的孝贤坊和启航社就把中福会幼儿园和同济医院开到了家门口。

 

  换一种心情看距离,买房的视野就能宽很多。宝山的隔壁邻居太仓浏河距离人们熟悉的罗店只有6公里,距上海市中心44公里,与松江、南汇等郊环区域到市中心的距离相同,用在罗店买公寓的价钱在浏河差不多可以住上经济型别墅了,规划中还要将上海的轨道线延伸过去;江苏的吴江就在大观园边上,拥有湖的自然风光,阳光、空气和水得天独厚,紧贴金山枫泾的嘉兴是沪杭线上的一颗明珠,一个江南太阳城楼盘率先撬动了上海人住在“乡下”的神经。

 

  换一种心情看距离,像候鸟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在繁华和幽静之间飞翔。如果算上磁浮、高速铁、动车组等高科技交通的利好,上海人置业的脚步还可以迈得更大。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