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增长,房地产商惜售抬升房产价格的态势更加明显,谋求‘第二套房子’的阶层应该注意,小心成为房产泡沫的牺牲品。”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经济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松海大声疾呼。
记者采访的多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呼吁:税收金融政策只是调控房价的“表面策略”,从监督地方政府规划、搬迁角度来减少市场风险,同时弱化“第二套房子”的观念,才是标本兼治的方法。
“第二套房子”:高空置面积的导火索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的空置面积是1.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8%,其中住宅空置增长19.7%,商业营业用房空置增长21.1%,办公楼的空置增长32.6%。
记者在山东、广西、广东等地采访时发现,高空置面积与人们谋求“第二套房子”的心态息息相关。记者针对公务员群体所作的随机调查表明,超过80%以上的40岁以上人已经拥有自己的第二套住房,5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将在未来3-5年时间里拥有自己的第二套住房,只有不到8%的人认为不需要第二套住房。
虽然是随机调查,记者还是对公务员供职单位分别归类,发现财政、税收、外事等部门的公务员大多已经拥有自己的第二套住房,其他部门的公务员相对较少。广西南宁市房地产营销专家韦强说:“在广西,最大的买楼群体主要还是收入稳定的公务员,他们的消费能力让我们吃惊,不少房屋实际上买了装修完毕也没人住。”
地方政府“运筹帷幄”,“部门牟利”助推房价升势
家住济南的财税干部刘峪荣不仅拥有50多平方米的福利房,还另拥有一套140平方米的住房。福利房是1998年刚进单位时分配的,另一套则是2005年单位“市场化运作第二套房子”的结果,市场价格100多万元的房子,自己只花了20万元。
熟悉房地产市场运作规则的业内人士曾国强告诉记者,公务员纷纷购买低价“第二套房子”,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业务部门运用行政手段,与开发商“运筹帷幄”密切相关。政府搬迁、共同开发、招商引资、低价团购是“四大手段”。
“搬迁”“扩容”是政府抬升地方房价的主要做法。政府将办公地点搬迁到新区的同时,将原办公场所拍卖给开发商,同时要求开发商“共同开发”新区;并以承诺招商引资、优惠土地政策的方式,将行政资源变相转化为开发商的潜在效益。
在搬迁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暗示”开发商低价内部销售部分土地,部门则以团购的方式“消化”开发商难以销售的楼盘,将开发商部分“溢出”利润转化为部门的群体利益,并承诺在其他项目建设过程中给予开发商更多利益。开发商、政府机关、公务员群体都从中受益,房价也就自然节节攀升。
空置房“税控机制”亟待完善 规划监督方能标本兼治
针对目前“第二套房子”引发的高空置面积,众多经济学家和房产业内人士认为,要避免房产泡沫风险,让老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应该从税收监控、规划监督两方面入手,标本兼治才能水到渠成。
郭松海认为,按法律规定土地闲置两年要收回,闲置一年就要收取税费,房子的闲置也是土地的闲置,也应征收房产保有税。他建议,对第二套及二套以上住宅应按面积征税。在不动产税的设置中,应该充分发挥税收在房地产“消费”“保有”两个环节的调控作用,实行差别性的税收政策,区分消费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对于消费环节的第一套自用普通住宅采用零税率;对第二套住宅超出房改标准部分面积应该视为投资性住宅,应按超出面积征税,对过高投资性购房征收较高税额,实行住房面积累进制税率;以提高其保有成本,降低其收益预期;随着个人买房数量的增加,其缴纳的税收费用逐级提高,以此来约束过度投资、投机炒房行为。
曾多年在香港和内地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楼盘经销商马天龙认为,缺少从规划着手的监督机制是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在源头与开发商“合流”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规划审批、备案全部都由一两个部门或者决策层拍板,没有前后的比较,1-2年或者3-5年就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发商心里没底,老百姓更不会有保障。即使是公务员也很可能成为房产泡沫的最后牺牲品。”
马天龙建议,应实施规划的监督机制,规划必须确保一个相对长时段不变,土地拍卖后每年进入市场的资源也应按照年度定额分配,完全公开招投标。由于年度供应土地有限,就能确保开发商能够从当年土地经营中获利,老百姓能够从健康的房价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