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扫码关注协会微信

首页 > 观察与思考

置业看台:70年代人 楼市主力军
2006-04-02 00:00:00   来源:

    追求个性化

     这两年,福州楼市依然红红火火热闹着,买房主力已不再只是有钱人阶层,而是向70年代出生的成功人士和工薪阶层转变。据调查,这两年80~140平方米是购房者的主力需求面积。业内人士称,70年代出生的人正是购买这种户型的主力军。

     2006年,生于70年代的福州人,年龄最大的36岁,年龄最小的27岁。70年代人在初入社会时,遭遇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社会经济的腾飞,物质社会激起他们的无限欲望。参加工作后,恰恰赶上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他们在银行按揭的压力中生活,按揭给他们压力,逼他们进取。

     特定的经历和年龄让70年代人的置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讲究实用、讲究个性、文化品位以及细节之美。除却一小部分生于70年代初期的成功人士外,大部分生于70年代的人都是工薪阶层,置业时都会选择按揭形式,他们没有能力支付过高的首付款,却有能力负担较高的月供,因为这部分群体收入高、稳定但是存款较少。此外,他们都正处于创业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忙碌,因此对于交通、地段、子女教育要求高,对楼盘整体环境和素质有一定的标准,甚至对楼盘的定位、文化也有自己的要求,对于一些楼盘富有文化字眼的案名颇有认同感。这几年,福州不少楼盘无论在命名还是小区内外环境的打造上,越来越重视和迎合70年代生人的心理,极力表现出个性化、人性化,甚至小资化。

     应该说,70年代人是目前消费的主力军,在未来5~10年也将继续成为都市消费的主力人群。这类人群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消费观念新,具有超前消费意识,不排斥新鲜事物,容易接受新潮观念;他们绝大多数接受过中等以上教育,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这一代人正是开发商梦寐以求的楼市消费群。

   置业新取向

   二次置业成风

     对于70年代人来说,正遭遇自己的创业时期以及家庭人口的增长期,因此小房换大房,二次置业成为许多人面临的问题之一。

     生于1974年的李先生,刚过而立之年,他在一年前买了东区的房子。原来的住房偏小,夫妇俩加上小孩,住房已十分拥挤,加上自己工作又忙,无暇照顾小孩,想接父母过来帮忙,对大房子的需求更迫切了。于是李先生与妻子商量后,准备二次置业。他看中了东区的一套房子,三房两厅,小区内环境幽雅,且楼距宽阔,最关键的是东区的房价对于工薪阶层的他来说尚可接受,每月的还贷压力不大。而与李先生同龄的单位同事大多也都在考虑住房升级的问题,见面时,房子成为他们之间共同的话题。

     置业建议:像李先生这样的70年代人,二次置业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户型的选择上,最好以三房为主,将老少的居住问题都考虑在内;同时最好考虑居住成本及子女教育问题。目前,在福州楼市,适合李先生这样二次置业需求的楼盘有很多,市中心的楼盘因总价太高,大多数70年代人都无力承受,建议可选择新区楼盘,例如融信第一城、仁文大儒世家、金辉水印长天、香江红海园等。这些楼盘社区配套齐全,小区内外环境优美。

   购房考虑升值

     70年代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性格较为沉稳,有一定社会阅历,置业时理性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往往会将楼盘的升值潜力考虑在内。

     今年31岁的林先生在去年楼市新政风波之下,还是大胆买下了金牛山附近的一处住宅。林先生说,虽然当时楼市处于低迷状态,但他个人认为国家政策只是宏观调控而已,楼市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事实证明,林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三个月之后,楼市恢复热闹之势,林先生所买的楼盘每平方米涨了200元,当时没有与他一起买房的人都有些后悔了。林先生坦言,其实买房也是为了自住,如果没涨价心理一样可以接受。但是购房时多做一些市场大势的判断,把升值的因素考虑进去,更有好处。

     置业建议:买房当然最好能保值增值,70年代人买房时,虽然大多以自住为主,但是也很关心房子保值增值问题。因此会格外留意楼市政策,并作出分析和判断,而房子是否具备升值潜力往往也会成为这群人购房的考虑因素之一。其实,对于这一消费心理,业内人士指出,具备升值潜力的楼盘大多都是些品牌开发商开发的楼盘,规模最好要大,内在品质好,外在环境不错的楼盘大都具备一定的升值潜力。

   新型邻里关系

     在一些以70年代生人为主的楼盘里,一种以集体生活为目标,以网络为纽带,以楼盘论坛为基地的新邻里关系已经蔚然成风。

     家住五四北的小刘告诉记者,自己看中了五四北某楼盘,然后打电话和通过网络告诉了自己的一些朋友或同学,互相推荐,结果都成了邻居。除此之外,在网络上的楼盘论坛中,还认识了不少和自己年龄相当的邻居,一同探讨楼盘的相关问题。去年年底,他们在交房时,发现开发商一些不到位的做法,共同维权,将开发商告上法院。因为彼此有共同利益推动,在合作过程中,他们之间无私奉献,让大家看到了一种新邻里关系。有业内人士称,合作与互助,让新邻里关系成为最有趣的和最轻松的社会关系,有些社区中的70年代人甚至抢着担任业主委员会的一份工作。

     置业建议:70年代人懂得用知识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而70年代人制造的这种新邻里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当同事、事业伙伴与竞争对手都在不断变化时,70年代人更期待一种在家庭之外的稳定,又与经济利益无关的联系。如今福州各大楼盘业主论坛的兴建及火爆印证了这一点,业主们彼此之间通过网络相互认识,共同维权,装修时团购,形成楼市一种特殊的现象。因此,置业时多与邻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置业经验谈

   一碗汤的距离

   杨先生(西二环某小区业主)

     今年35岁的杨先生是机关公务员,5年前买了西二环某小区的一套房子。当时杨先生正准备结婚,单位早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杨先生只好与女朋友满福州寻觅新婚之房。

     如今的福州西二环路是福州高尚住宅小区的集中地,可是5年前却非如此。那时候西二环一带只有几个为数不多的楼盘,房价尚在杨先生的承受范围内。杨先生被其中一个楼盘的宣传打动了,这个楼盘的售楼小姐告诉杨先生,小区环境依山造势,请国际知名的景观大师来设计。虽然小区外的环境尚不理想,但杨先生还是选定了这里的房子。果真,一期房子建成后让人惊喜不已。这时候,杨先生的父母又到了退休的年龄,杨先生与妻子商量决定再买一套房子给父母,于是在父母的资助下,杨先生又果断地买下了二期的一套稍小些的户型。

     几年过去了,杨先生仍对自己当年的英明决策而得意。小区的内部环境优美,非常适合居住,父母也常夸住得舒服。而小区外部的环境也改善了许多,有直达的公交车乘坐,周边乱糟糟的民房也大多拆迁,取而代之新的是新住宅小区。最为关键的是,杨先生觉得与父母同住一个小区两套房,平日里,小两口在父母家中共进晚餐,自己省心不说还可与父母经常沟通,晚饭回家后却又是自己独立的空间,互相照顾且又保持独立。杨先生说,以后父母身体不好,照顾起来也非常方便,不过是“端一碗汤”的距离。

     杨先生说自己对小区的居住品质有一定的要求,但又接受过孝顺父母的传统教育,因为需要照顾父母,所以做了这个自认为明智的选择。一个小区两套住宅保持“端一碗汤”的距离,既传承了美德又享受自我。

   首选教育地产

   陈先生(融信第一城业主)

     30岁的陈先生是一位私营业主,他刚刚购买了金山新区的融信第一城。买融信第一城的原因很简单,陈先生称,看中的是楼盘教育配套———融信麦顶小学。陈先生刚刚升级当了爸爸,早在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陈先生就开始留意福州各大楼盘的信息,尤其关注楼盘内部和周边的教育配套。陈先生称,三年前首次置业时买的是套市中心的二手房,当时图的是地段好,并未考虑过多的问题。然而妻子怀孕后,这套市中心小户型将不能满足这个小家庭的需要了,二次置业迫在眉睫。

     陈先生说,原来也想过再买套市中心名校附近的二手房,但是这类房源要么难寻,要么小区环境很差,都是些老式的房改房,一想到自己的小孩将来连个嬉戏的地方都没有,他放弃了寻找二手房的念头。后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融信第一城的广告。于是,他兴冲冲地带着家人前往金山看房。在经过了一番实际考察之后,陈先生发现楼盘非常符合自己的需求,于是立即定下了一套面积约130平方米的房型。陈先生说,真正打动自己的是楼盘的教育配套,将来小孩可以在小区内上名校,还省去了接送的烦恼。除此之外,融信第一城虽地处金山,却不像其他新区交通不便,融信第一城门口有九条路线的公交车到达,虽然陈先生自己有部小车,但平日里工作之需用车繁忙,无闲暇时间接送家人,这么多条的公交路线让陈先生无后顾之忧。当然小区的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也让陈先生倍感舒适。

     陈先生说自己是买房实用主义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买房前必须充分考虑自己实际生活需求,以自己的需求来寻找目标房源。而目前社会上遭遇生育高峰的正是70年代人群,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关注,因此,买房子时应该把重视提供教育资源的楼盘作为首选对象。

   追求诗意栖居

   江先生(水印长天业主)

     江先生今年27岁,是事业单位的上班族,所购楼盘是水印长天。江先生有些小资情结,他说买房看的也是感觉,市中心的小区配套一般且难离“车马”声,平日里自己工作繁忙,因此特别向往自己所住之处远离闹市区,可以赏绿意观美景呼吸新鲜空气。

     选中水印长天实属偶然,江先生称,自己是驴友,周末时经常外出登山,常常会路经乌龙江畔,非常喜欢江边的美景和新鲜的空气,在一次外出归来时,与驴友们顺路到乌龙江畔的水印长天售楼部看了看,没想却与它结了缘。

     江先生说,乌龙江畔现在是福州别墅群的集中处,水印长天却开发成中小面积为主的普通多层住宅,是别墅级的生活空间,而且小区内的景观绿化和中央水景也与众不同,这是让他感到惬意的一面。江先生选择一个可以观小区内水景的户型,虽然比别的户型贵点,但他认为物有所值。江先生称,水印长天的价位自己完全可以接受,交了30%的首付款后,利用公积金贷款,月供压力并不大。最让人向往的是,到时候自己可以像诗人海子一样“我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江先生说,70年代人更接近于80年代人的消费观。这群人更讲究的是生活品位,追求个性化,特别是在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找一处能提高生活品质的住房,在自己属意的居住空间里舒缓工作压力,是值得提倡的。他建议置业者应该在户型、环境、细节上精心挑选,住在高品质的社区,才称得上诗意栖居。



分享到: 收藏

协会宗旨

维护行业利益 反映行业诉求

开展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评比 展示企业成就

推动行业进步 服务行业发展